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中国传统节日500字

【第1篇】

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听着这首童谣,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来了。

端午节有许多叫法,如端阳节,五月节,诗人节……过端午时,赛龙舟,吃粽子是主要活动。据说,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为了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

不过,端午节里最重要的活动还是吃粽子啦!瞧,端午节还没到,奶奶已经提前给我们包粽子了!走,我们过去看看吧。只见奶奶在桌子上放了一盆泡了三四个小时的糯米,一盆放着芦苇叶的清水,还有一些包粽子用的蜜枣。包粽子的馅儿可以有很多种,如蜜枣、豆沙、蛋黄、腊肉……开始包了,只见奶奶先拿了三片芦苇叶,把它包成一个圆锥的形状,然后在最底层放一个蜜枣,放上一层米,再这样反复做,一个粽子就包好了。不一会儿,奶奶准备的材料就用完了。奶奶把包好的粽子用一根根绳子串着,再放到高压锅里煮,好让我们早点儿吃到粽子。

到了中午,粽子煮熟了。我们一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粽子。嗯,咬一口粽子,香味四溢,回味无穷,一种家的味道在大家的内心深处散发开来。看我,根本没心思细细品尝,这里一口,那里一口,一分钟不到,一个粽子就见底了。你说我是不是一只“小馋猫”呀?

每个端午节,我都能尝到粽子的美味,可真幸福啊!

简 评

小作者选择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来写,写清了端午节那天包粽子、吃粽子的经过。习作开篇以儿歌导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好地创设了节日的氛围,接着抓住奶奶包粽子和一家人吃粽子的过程,介绍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表达了对端午节的喜爱之情。全文语言形象生动,抓住人物的动作具体描写,动词的运用十分准确,的确是一篇佳作。

【第2篇】

放烟花

春节放烟花是我国的传统习俗。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全家吃过年夜饭,天色已黑了,外面是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我们迫不及待地把烟花搬到大门口,一个一个地排好。首先我点燃了一个彩色烟雾伞,当烟花像火箭一样冲向天空的时候,彩色的降落伞会随着一声巨响从天而降,就像一个个小伞兵,漂亮极了!

接着我又小心翼翼地点燃一个大烟花的导火线,然后跑得远远的和伙伴们一起观看,只听见“砰”的一声,一颗颗亮点直窜上空,哇!好似孔雀开屏,又如天女散花,一响接一响,有的像巨龙腾飞,有的像菊花绽放,有的像钻石闪耀,更多的像划空而过的流星雨……真是美丽极了!

我正傻呆呆地看着空中五彩缤纷的烟花,这时,爸爸提醒我继续放烟花。我拿起一个“火箭炮”把它点燃,“啪”的一声,只见那“火箭炮”像离弦的箭一样快速地冲向天空……好家伙,一共有16响。

这时天空中绽放的烟花已经数不胜数,像是在争奇斗艳,大人们的欢笑声,孩子们的尖叫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这真是:爆竹声声辞旧岁,欢声笑语迎新春!

简 评

小作者主要记叙了春节放烟花的经过。习作开篇直接引出大年三十放烟花这个习俗,接着介绍了自己和爸爸一起放烟花的过程。其中重点介绍的是自己放三种烟花的经过,读来具体生动,重点突出。文章恰当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烟花的颜色美,姿态美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第3篇】

团圆不易盼团圆

每年除夕,我们家都会团圆在一起吃一顿年夜饭,可去年除夕的团圆可真不易!

年前,爸爸由于工作需要去了国外。马上过年了,我和家人都盼望着爸爸能早点回来,我暗暗祈祷:保佑爸爸在除夕前完成公司的任务,顺利地回家和我们一起吃个团圆饭。可是,天公不作美,由于天气原因,爸爸可能回不来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看着别人家的小孩左手拉着妈妈,右手拉着爸爸,心里那叫一个羡慕。

转眼间,已经是大年三十,我心想:上帝啊,快点来个好消息,别让我在这个除夕充满悲伤啊!就在我苦苦哀求的时候,终于给我来了个“大雨转多云”,不用猜你也知道,我爸爸或许能回来了。我像快旱死的小草又被人滴了几滴水,忽然感到还有一丝生机。我在心里不停地盼望着盼望着。

下午4:00,爸爸终于坐上了回程的飞机,但是还不能确定是否能在9:00之前赶回来。因为爸爸没有回来,我连年夜饭都不肯吃了。接近10:00了,爸爸还没有回来,妈妈便让我先休息,可我就是不肯,一定要等爸爸回来。11:05,门口终于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我飞也似的跑过去打开了门,立即张开双臂抱住了疲惫不堪的爸爸,情不自禁地说:“爸,我好想你!”随即两行热泪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终于团圆了,我觉得内心充满了幸福。

这真是一次艰难的团圆。每年春节,有多少人像我们这样盼团圆却不能团圆呀!真希望每一个游子都能在春节与家人团圆在一起,享受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简 评

小作者的这篇习作虽然也是写的春节,但在选材方面却是另辟蹊径,抓住“团圆”这个主题写出了大年三十晚上自己家的“一波三折”:盼团圆——难团圆——终团圆,突出了一家人对“团圆”的渴望。文章主要抓住“我”的心理活动具体描写,读来情真意切,引人共鸣。特别是文章最后一小节,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表达了佳节团圆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