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日常-人工智能AI》读后感500字

人类进步之路-不断学习——未来AI 读后感

我很幸运,生活在物质丰富、科技进步的今天。你看,天猫精灵不仅可以选听故事、还可以决定故事进展,VR游戏带我穿梭于高楼之间、来到侏罗纪时代冒险,餐饮服务机器人、图书馆机器人、医护导航机器人等为我提供服务。

我一直很好奇,他们里面安装了脑子吗,怎么这么先进,直到我读了《未来的日常-人工智能AI》这本书。正是印证了那句定律,所有事情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或者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人工智能”自1956年就被提出,上世纪60年代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Shakey”的问世,这是早期的自主导航机器人。人们对AI寄予了厚望,期待它能替代人类头脑。终因现实应用不佳,进入20多年的“商业寒冬”。90年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找到了“人工神经网路”这个突破口,有了可以利用的数据库,逐渐走入到我们的生活。

人工智能发展至今,目前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这让我想到四年级上学期学到的仿生学,这次人类模仿的不再是大自然,而是我们人类本身。只模仿人类部分能力,如计算、扫地、规划路线、工厂的机器人手臂等,这些简单工作,是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如战败世界围棋冠军的机器人,以及那些能“深度学习”或“包容体系结构”的机器人,它们不仅的部分能力超越了人类。超人工智能是AI研究的一个远景,它们拥有和人脑工作机制相似的“机器大脑”,不仅会思考,可能还有情感。

不管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是机器人自身的“深度学习”,还是“包容体系结构”机器人的即时学习,这都是一条学习之路,是人类把自己写的程序或学习方法植入机器、再反复试错的过程,是人类学习和自我学习的道路,是人类的进步之路。简单来说,就像我们的学习,学习、考试、错题订正与总结、再学习,我们终将迎来学期末的好成绩,然后再上路......长大后,我们终会为人类的发展助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