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独生年代作文500字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04-20 17:10:56 我要投稿!
【第1篇】
谈及独生子女,八零后和九零后算是主要人群吧。身为九零后的“先头部队”我们有必要也有资格议论这个我生于斯,长于斯的独生年代。
独生子女人群之庞大,算是我国独有的怪瘤吧。何以独生子女人数如此多,乃至能影响这个年代?无用多说,中国人都知道,其乃是计划生育这个有点剁脚子避沙虫味儿的基本国策导致的。再观计划生育也是无奈之举,谁让我国人口基数本来大,我们伟大的毛主席还来套“伟大母亲”。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模式转入低出生地死亡的现代型,加上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的增加,少生优生便成了趋势;就是想生也养不起。如此,独生年代应运而生。
按理说,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所产生的一个“年代”并不存在争论的焦点的。但事实恰恰相反,由我们成长的特殊性引发的青少年成长问题每每被推了向风头浪尖。从前的八零后话题不就是这一说。在众多实例的渲染后,独生子女的形象慢慢被勾勒成自私自利,奢华浪费,生命和金钱的价值观变形扭曲等等。从前的八零后,就是在这样不断争议中成长的。而今,八零后基本已步入社会了,批判他们的声音开始减弱,此起彼伏之下,舆论的重心也开始从八零后转移到九零后了。
网上的文章看得不少,总结来也就是一个套路。发现了某九零后的某些“惊人”表现或语录,狠狠感叹一番后又部分肯定一下九零后的全体同仁,再倒打一耙,说是要关注青少年的成长。说是关注,到底有多少人是在正在地关注,又有多少人是在瞎关注。
我以为,我们这一代人确实是群敢说敢做的人。很多时候只是把大人们不敢说出来的大声道出,把大人们背里偷偷干的大大方方的做。这样就要造受非议吗?我们的成长,无时无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受着如今社会的影响。但大人们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社会的虚伪浮躁,教育制度的畸形扭曲,拜金主意横行,在我们身上就是整个社会的放大映射。
所以,身在这代人,我只希望大人们能有真正的关注我们成长的。而不是整天造人非议,做以哗众取宠的话题作料。
【第2篇】
叮!叮!叮!终于醒了!谢了,“钟兄弟”!你总算终结了我的烦恼日子——原来,刚才我梦见妈妈给我生了个小妹妹!
在梦里,我都快被她烦死了!这天,妹妹打破了花瓶,碎片掉到了她的脚上,她就哇哇大哭起来。我急忙拿来创可贴给她贴上。这时,妈妈回来了。妈妈偏说是我打碎了花瓶!还让我给妹妹道歉。而妹妹呢,这时却死也不承认是自己打碎的,真是郁闷和痛苦啊!妹妹的脚不痛了,抓起我的书就乱折乱啃,我连忙“虎口夺食”,一把抢过来。妹妹一屁股坐在地上,就开始哭,真象个一碰就爆的炸弹。妈妈生气地走过来,对我说:“好啊!妈妈忙得焦头烂额的,叫你帮忙带带妹妹,怎么又欺负她啊?”我也“哇”地哭了,“明明是她啃我的书,怎么反冤枉我欺负她?”妈妈说:“谁让你没放好自己的书!”我想想家里自从有了小妹妹以后,爸爸妈妈忙进忙出,忙完单位忙家里,对我的关爱好象也变少了,他们的脾气好象也变急燥了,我心里真是好委屈啊!呜呜呜……
幸好这只是一个梦啊!在现实生活中,我是一个独生女儿。爸爸妈妈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我身上,我每天都觉得自己心里暖暖的,很幸福。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爸爸妈妈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我良好的教育。还有啊,悄悄告诉你,就连压岁钱,我也独占双份啊!
【第3篇】
不是我选择独享,但是我必定要完成这孤寂的征途。
七月的上海,暑热在玻璃幕墙间反射来回。世纪公园里的蝉声沉闷而响亮。父母背着我,又用阳伞紫色的穹顶将我掩住,使我毫不费力地昂首阔步在公园大道上。奶奶在后面“运输粮草”,蹒跚而行,大声叫道:“孩子,喝点儿水啊!?”虽说有一丁点气喘的紧迫,但她的声音里还是洋溢着快乐和热情。
这就是我的七岁,不仅是父母的独生子,还是两户人家直系子嗣中唯一的男孩儿。家里人从不溺爱我——英语、道德、文化样样都要学。但在学习和修养之外,日常生活中,我的确是享尽物质的给予和精神的爱护。这种独享的乐趣,在我们有充分的认识前,彷佛是理所当然的。
独生子女的玩伴,最好不过的是另一些养尊处优的独行侠。这倒不是不良习惯,只是因为我们兴趣相投。看到同学有了拉风的自行车,我也便在十六岁的秋天要到了自己的坐骑。在那个热情似火的秋天,我们,一行三四个无法无天的男生,骑车飞驰在太湖边宽阔的道路上。
我们的技术是娴熟的,因为我们是车的唯一主人,并且在长久驾驭下物我合一;我们的姿态是昂扬的,因为我们无畏、张扬。劲风掠过耳际,太湖银色的雪浪在晴空下喧响,两边的风景奔腾流淌。我们呼吸吐纳着凛冽的深秋的空气,有力地踏出一匝匝弧线,比试着速度与技巧。
独生的背景,不仅给予我们享受,更给予我们个人的存在感与自豪。我们总那么执着,那么倾力而为,甚至不可一世。
然而,独生的道路不总是那么缤纷,命运的缺口总会撕破你的快乐。
那天,我长久交好的同学z君发来一条短信。我漫不经心地打开,却再也不能平静地退出——这是一封委婉的绝交信。大意是因为两人在思想上有了矛盾,不得不分道扬镳。
就这样,我失去了我唯一的知音。在我们无话不谈地走过了四年以后,终于,在一个晦暗的黄昏,走到了岔路口。
我没有试图挽留,因为我明白,在我们这个“任性”、“恣肆”的年代,友情的失去是完全无法拯救的。我不知道这对她意味着什么,于我而言,则是一种迷失在郊野的彷徨。
四周纵使春深似海,与你同来的人却已不再。茫茫人海,我的声音被隔绝在咫尺之外,没有朋友的孤独,是一种灰色的真空。
到年底,国家发布了二胎政策,我们这些人成为最后一代独生子女。独生年代画上了句号,我们开始变得具有历史意义了。
我的人生,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程。我可以预见驿站中的邂逅,却逃不脱大漠中的一骑绝尘。
【第4篇】
也许你会说,这是一个“独生”年代,独处,独行,独享,独立是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独特之处。可是,在这浩渺的宇宙中,我们哪一个人不是“独生者”呢?(首段在一言两语中巧妙地完成了内容的深化,亮出了自己对这一命题的思考。)
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刹那起,我们就成为了完整的个体,这就昭示了我们必须独自承受岁月在身体和心灵上划下的刻痕。就算父母给我们安排好了以后的路,但踏在这段征途上的,仍是自己的脚。(用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一句话,说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生者”的原因。)何况父母是会老去的。
死亡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正因如此,我们才更显孤独。死亡划定了生死的界限,这才更突显了“独生”的本质——每个人不但要独自面对“生”,而且还要独自面对“死”。即使是最亲的两个人,也只能“同床异梦”。(揭示了人人“独生者”的深刻原因,补充深化了上一段关于“独生”的论述。)
孤独是最让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自己也孤独;孤独又是最不让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孤独。(这样的思辨,让人不禁想到两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但这并不意味着“独生”是一件糟糕的、令人唾弃的事,我们可以因此拥有更多独处的自由。我们又恰恰因为转向了自己深邃的内心,而获得了更丰富的资源。
列夫·托尔斯泰的晚年并非他所期望的那样幸福。他娶了深爱的女子却失去了心灵世界的独立与自由——她会一页一页地翻看他写的日记。这让托尔斯泰恐惧万分,仿佛失去了自我。他整日带着日记本,却还是被偷窥,无奈之下,尽管已到生命的暮年,最终他还是出走了,他选择了能让灵魂重获自由的“独处”。(此例新颖恰当,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在感伤自己孤独的同时或许也应当庆幸,倘若真的“同床同梦”,那么自己最后一点自由也会被剥夺,那该是何等令人不安的事啊。
生活是无奈的,我们就像几米画中穿着粉红色连衣裙的孤独的小女孩,望着被风吹走的草帽越飞越远,却无能为力,留给她的,只是海一样的孤独。
生命中有很多事情沉重婉转不可言说,我们不断去寻找那个能够听得懂自己心声的人,却忘了真正能和自己相处的正是自己。灵魂只能独行,我们应当庆幸,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都是“独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