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六年级
作者:王歆 时间:2020-06-09 16:28:22 我要投稿!
【第1篇】
春节到了,我们家又忙碌了起来,姥姥姥爷包饺子,爸爸去买年货,妈妈剪窗花、挂灯笼,弟弟在搞破坏,而爸爸给我布置的任务是贴对联。
我刚接到这个任务,觉得非常简单,而他告诉我,你不仅要贴对联,还要写对联!哦,好吧,我爽快地答应了!练习了那么久的书法,今天我就要大显身手了!让我这个未来的“文学家、书法家”考虑一下,该写什么呢?一定要把我们全家对新年的美好祝福都写进去!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不行,这太俗了,我看邻居就贴的这个。突然我想起来爸爸以前给我讲的故事,人们贴春联是因为在东海有一棵大桃树,树下有神土玉蝶,二神能避百鬼。人们将两位神刻在桃木板上,就是春联,从此春联就变成了人们普遍的习俗,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对,这两句诗就不错,既引用古代诗人的名句,又不落入俗套,成为一股清流。我去拿姥爷的毛笔用正楷,认认真真的抄在两张对联纸上,但哪幅是上联呢?我又认真的上网查了资料,发现上联是三四声,下联是一二声,刚好合适,我将对联从左向右贴上,因为上联是在门的右边,也就是在我的左边。而横批贴什么呢,没有什么事是比家人在一起更重要的了,所以我就选择“相濡以沫”,希望全家永远都要互相帮助、扶持、、理解、包容。
春联红红火火寓意“辞旧迎新,辟邪除灾”,借它表达了我们全家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看,中国的习俗多有学问啊!
【第2篇】
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过年的习俗。我这次过年就回了老家——山东,在那儿我又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新年。
我和爸爸,准备回山东过新年,让我十分高兴,我们准备提前两天回家,到了出发的日子,我就和妈妈道了别,提上行李坐火车回家,到了山东,我下了火车,我们就开车回老家,到了老家后,我听奶奶说三十那天晚上有一个庙会,我十分期待。两天后我和奶奶去了庙会,我们发现庙会有做糖人的、有买纪念品的、有写春联的,十分热闹。我左看看,右看看,觉得哪个都很好。
走着走着,我发现庙会里有一个很大的湖,周围有各种表演,听爸爸说那个很大的湖叫大明湖,在三十夜上那里会有一个盛大的灯会,灯会中有高跷、杂耍、舞狮、舞龙……还有各种小吃,十分美味。从庙会回来我们大家就开始包饺子,我们就在欢声笑语中过了这个快乐的新年。初一那天,是拜年的日子,拜完年之后我们又去上香,求新年平安,年年有余,又去了孔子庙,真是好不开心。
这几天真是过得飞快,过完年后,我们就要回去了,这个春节过得即难忘又充实,我真希望明年也可以回家过年。
【第3篇】
我们平时在家过的风俗大多是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贴春联儿、走亲访友,今天我不是介绍往常的风俗,而是几句家乡的风俗。
我妈的家乡我的老家,江苏一个城市—海安。每到该贺喜的日子都会请一支舞队来跳这种舞,叫海安花鼓。
海安花鼓”在海安的流传,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嘉靖年间。《明斋真识·广陵韵事》有“花鼓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始以乡野、继以镇市,始以村俗民氓、继以纨裤子弟”的记载。在我小时候一有表演,妈妈就会提起这句话,使它印在我的脑子里。
海安花鼓”和苏北地区的“牵驴花鼓”、苏南地区的“渔篮花鼓”、“洛子花鼓”一样,在明代以前,都属于歌舞戏曲表演。
一次亲戚60岁的宴席上请来一只舞队,正跳着火热时,大嗓门的姨姥姥拍了拍我的肩:“你是不是在学舞蹈吗,来一段。”声音迅速地传到了亲戚们的耳朵中。各个儿都在那里起哄,我被逼无奈上了台。左手拿着鼓,我右手拿着鼓槌,跟着音乐的旋律舞动着。
我家乡的风俗是我心中缺一不可的文化。
【第4篇】
家乡的风俗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每逢元宵节,大街上便会悬灯结彩,今天,也不列外。
晚上,我约了几个同学一起去老街玩,刚到老街,我们就被那一个个五彩缤纷、鲜艳夺目的花灯给吸引住了。
往里走,里面有许多卖小吃的,如:叉叉糖、生姜糖、炸汤圆…….在一座水风车的旁边,上面有人在唱传统的戏剧,下面观看的观众非常多,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天空中还时不时的有几架无人机在航拍。
继续往里走,高潮部分也就来了。路边有好多地摊在卖灯花,有普通的、小牛的、各种动物的、走马灯,街头巷尾,红灯高挂,真是热闹非凡。仿佛整个老街都被这喜庆的氛围给包围住了。
夜深人静,晚上游玩后,我们都回家了,一到家,妈妈就给我煮了最爱的汤圆吃。元宵吃汤圆,这也是我们家乡的习俗。不一会儿,整个厨房里都充满着汤圆那诱人的香味,我看着碗里一个个圆溜溜的汤圆,仿佛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聚在一起,吃完汤圆后,今年的元宵节也有个收尾了。
这就是我们家乡元宵节的习俗,今年的元宵节也依然精彩。元宵节之夜是那么的美好、愉快、其乐融融,人人都沉浸在这幸福的世界里不亦说乎。
元宵节这一天,晚上老街人山人海,许多场景都令我记忆犹新,让我不会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