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苏轼作文600字

【第1篇】

最近在看苏轼的词,在看了很多他的作品之后,有了一种想穿越回北宋的冲动。很想见一见这位一生漂泊,一生潦倒;一生乐观,一生豁达的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词人。他是文学的化身,他的词、他的诗,他的文章都是千古传诵的佳作。有人说,宋代文坛如果没有苏东坡,就如同唐代诗坛没有李、杜。这话虽有些夸张,却也是较为客观的。苏东坡是北宋文坛的领袖,是豪放派词的创始人之一。

苏轼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多是乐观的、豁达的、豪放的,即使有悲伤也不像李煜那样"举杯消愁愁更愁"。但谁又能看到他那乐观、坚强背后的苦楚与艰涩呢?可以说苏轼的一生是落魄的一生,是多艰的一生,也是矛盾的一生。他在新党与旧党之间不知所措,他在出仕与入仕之间犹豫徘徊。他空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却被一次次冷酷地否定。他是有才,可他不知道,正是他的才害了他,“乌台诗案”差一点儿令他命丧囹圄,他只能面对着千古赤壁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 ...”。但是他并没有沉沦下去,在出猎时还是吟道“西北望,射天狼”。他激情洒脱,傲立于世;他忠贞于情,缠绵悱恻。当晚年的他想起已故的亡妻,他悲痛地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东坡不是神,是一个饱受世间苦痛的词人,是一位不得志的仕人。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仕宦沉浮几十载,只落得个郁郁而终”,他的一生可谓“悲其哀哉”!但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既然宋词选择了他,历史选定了他,那他的一生就注定不能与众人相同,道路也必然不会平坦顺当。如若不然,那苏东坡就不能被称为“苏东坡”了吧?!

【第2篇】

很小的时候,我就读过苏东坡的诗词,可对他真正的认识,还来源于今年暑假,一本林语堂先生撰写的《苏东坡传》,这本书使我对苏东坡的生平、学识、志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曾经在我眼中,苏东坡是以他的诗词闻名中外,《水调歌头》、《浣溪沙》等作品名垂千古。他热爱祖国,走遍河山,就如他所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热爱生活,乐观积极,就如他所作:“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他生性豁达,为人豪放,就如他所作:“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不过,读完《苏东坡传》,我眼中的苏东坡不只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公元1061年,苏东坡担任凤翔判官,开始他的政治生涯,之后担任过通判、尚书、太守等职务,不管担任什么职务,苏东坡总是坚守一个原则:“以民为本”。这一思想和当时的朝廷重臣王安石相悖,不同的理念导致他与王安石成为北宋政坛上的宿敌。王安石的变法具有现代思想,以纳百姓的税并强制贷款来增强国力,最后变法以失败告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安石没有考虑到民生。苏东坡虽然因为反对王安石,坚持自己的初衷而被贬黄州等地,两度流放,一次入狱,但他没有后悔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描写西湖的美句来自苏东坡,被人们津津乐道。可我没想到,苏东坡与西湖有着很深的源渊。《苏东坡传》一书介绍,苏东坡在杭州做过通判,曾修过西湖,对解决杭州人民的饮水有着巨大的贡献,杭州人民很感激,把西湖上的一座堤坝称为“苏堤”,把一道名菜取名“东坡肉”。我曾多次游过西湖,走过“苏堤”,被西湖的美景所折服,没想到里面还有苏东坡这么大的功劳!我想,这应该也是苏东坡关于“以民为本”理念的一个体现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着苏东坡的作品,我眼中的苏东坡变得越来越丰满,曾经失意却从不失信心,就如作者林语堂先生所说,他就是一位值得学习、追忆的人。

【第3篇】

初品苏轼,心里装的是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又品苏轼,无限凄凉;再品苏轼,眼中仰出的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的闲情雅致。三次品读,三味不同的苏轼,让我们清清地翻开封尘的历史与他“把酒问青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多少次的颠沛流离,多少次的贬谪从礼部尚书直至海南,横跨北宋大半疆域。“只恐双溪舴艨舟”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情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心态只有他曾经有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挚苍……”,读过流传千古的佳句,我的心里装的是无尽的豪放与炽热。他,一个四十出头却有了白发的男人,容光焕发地飞奔在大队的前端,眼里射出的目光,是他的奔放洒脱,是他的豪情万丈,是他的壮志雄心,是他的胸怀天下!

初品苏轼,心中多了份豪迈。

在他的床头,一份思念在徘徊。他仍在思念他的夫人,“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一个怎样的十年,孤独、寂寞、悲伤。不思量,自难忘,那一声如在耳边的轻唤,他不由得老泪纵横了。梦中,他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身着锦衣,看到“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前行”。官场的失利,处世的凄凉、命运的坎坷……“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又品苏轼,才知豪情万丈的他,也有痴情者的柔情与凄婉。心里多了丝凄楚。

一贬再贬,贬到一个人烟稀少、瘟疫遍布的不毛之地。年近花甲的他,依然洒脱——手持一酒瓢,边走边饮。他走在田野上,春风和煦,他挥一挥手抛开了一切无奈与烦恼,留下两袖清风。仰天长叹,一瓢酒装下了他的整片天空。

再品苏轼,心里多了份清闲与坦然。

合上书,回味着那一段段泛黄的岁月,心里有多了些什么?很多很多……影子在记忆力涌现,不褪色,不走样!

【第4篇】

越来越喜欢苏轼,粗读了遍宋词,辙韵也没有全通,不过喜欢上了苏轼。他的文章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菜做的好,自创了东坡肉。他兴修水利,在西湖边留下了苏堤,既是水利工程,现在又成了西湖的一景,和唐朝的白堤并重。他宦海沉浮,几经波折,升升降降,走遍了大半个祖国。

很少有人象他,在两种风格中转换。

甚至多重的面目。

他豪放,所以,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须铁板大汉去唱,而一唱近千年,以后虽不会再唱,却定有人会吟颂。

他深情,十年生死两茫茫,发妻死了十年,还在梦到她。且写词来纪念她,就是被称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

他的潇洒,大雨来临,他在竹林游玩,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的科学探索精神,中秋吃月饼时还不忘钻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并且他还是科幻小说的鼻祖,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那时就开始了登月之旅。不过,总归是梦想。他是如此的浪漫,并且是唯物主义者,看透了阴晴圆缺,面对清冷长空,只的发出千里共婵娟的感叹。

【第5篇】

苏轼这位北宋的文学家,书法家,用它短暂而又漫长的64年为后人留下无数名作。他虽然没有获得“诗仙”“师圣”这样的美称,但是他却是中国文学艺术上罕见的全才。

他一生的命运十分曲折,虽然拥有满肚子的才华却无处施展,朝廷对他的‘戏弄’,曾多次被召回朝,但又多次被贬他乡。他还遇到了更阴险的人,企图祸害他,可怜的苏轼因此在牢房中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差点就丢了性命,还好赵匡胤的国策保住了他的脑袋。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被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之中,现在想一想一家中有三位获得同一高等称呼,那我们一定十分兴奋,我想:能获此殊名一定不是简单人物,他们一定有着极高的文学成就,他们一定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他们一定是后人所崇敬所欣赏的诗人、词人。就说苏轼,他的《水调歌头》是众所周知的一首名词,其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换个角度看,苏轼被贬杭州未尝不是件好事,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他在杭州所写的。

苏轼在散文、诗、词、书法上都有极高的声望,例如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书法更是出人头地,与黄庭坚、米芾、蔡囊,并称“宋四家”。我想:从这些评价上就可以看出苏轼这个“全才”可不是浪得虚名。因此他在我心中的地位又拔高了一等。

在我看来苏轼是一个忠心报国的人,他在经历无数次朝廷对他的打击后还能一心向着朝廷,想要报效祖国、为国立功,他的这一愿望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雕狼。”表现出苏轼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心思。

虽然苏轼已经去逝很久很久了,但是我相信他永远是北宋时的一颗闪亮的明星,并且光芒从未减弱一直闪耀至今还会沿着历史的长河一直光辉下去。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