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春江无月明
作者:李馨甜 时间:2021-12-25 16:42:17 我要投稿!
点一豆烛火,温一壶绿茶,在轻盈的茶叶间翻飞时,捧一本诗词,品味字里行间的趣味。
诗,常常是富有暗示性的,直指的意思容易确定,而诗人真正想表达的意蕴却若隐若现,难以捉摸。正因如此,如果我们只看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好像只看到一个个冰冷的音符,却忘了去听那动人的旋律,亦或是只能望见月亮本身,而忽视了晕外霞光所带来的温柔。
比如王安石的《壬辰寒食》里的“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调”,“雪”是由白发联想起来的,“争”字则是表现白发竞生的速度,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关联,可能读不懂诗,更是难以体会诗人惊惧沧桑的感喟。
因此,作为读者,我们需要真正走进诗的房间,让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贯通视觉,听觉,触觉,乐在其中。
当然,在诗的房间里,不同的读者在不同时候,可能会从各种角度看到不同的东西。有时,在我们自己的诠释中,可能并不能准确的体会诗人当下的所想表达的,找到的那些复杂的意图也不一定是应该找到的,但也无何不可,在联想与体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这种诠释就以另一种形式成为了我们自己的创作,这种诠释更像是在与诗人穿越时空对话的感觉,也许用心能听见他对我们的思想的回应,而这不正也是读诗的趣味,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吗?
在李商隐的《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诗人晦涩究竟想表达的含义,多年来被学者进行研究,许多不同的理解也一直存在争议。
所以,顺着自己的幻想去面对眼前的诗吧,不必追求标准一致的解读,“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构想出自己的奇幻世界,在自己的小宇宙中找到读诗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