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远的木雕
作者:王歆 时间:2020-06-08 18:09:56 我要投稿!
木雕,在东北这个地方,茶余饭后闲谈的你我,包括大多数东北人几乎都不会提及于此,然,木雕的艺术文化历史久远,久远到使我们陌生,陌生到我们对它的了解知之甚少。
那么,有想和我一起去探索木雕历史的吗?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福建民俗博物馆,通过木雕去感受历史人物传承给我们的文化,感受化民成俗的教化影响,感受诗情画意的文人情怀。
福建从汉晋时代发展起来的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历唐、五代而渐兴,至宋元臻与极盛。宋代福建经济的高度繁荣为当地的文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自宋以来,八闽民间读书风气浓厚,人称“城里人家半夜读”、“学校未尝虚里巷”,官学、私学的兴盛至明清时期仍然存续不息。崇儒重道的风尚下,宋、明两朝福建科举鼎盛,登进士第者位居前茅。因而福建虽地处东南一隅,却浇灌出了灿烂的儒学之花。从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人杨时程门立雪,载道南归,开成闽学,南宋朱熹讲学,福建儒风鼎盛,被誉为海滨邹鲁。因此,文人所崇尚儒学精神渗透到福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福建民间应用最为广泛的木雕艺术,在浓厚文人气息的浸染中,或寓教于美,反应闽人受到儒学教化的真实写照;或寄情于物,反映八闽文人生活的隐逸之乐、儒雅之风、中庸之道,品味高雅,意义深远。福建木雕所蕴含的浓郁的文人思维特征是八闽孺子对传统儒学的尊崇和对传统文人生活的憧景。
美教化,移风俗----福建木雕量的“化民成俗”
《礼记·学记》 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可见,教化兴行则风俗淳美,在崇儒重道的风尚下,儒家思想成为了闽人的向度,也使得最贴近百姓生活的福建木雕,被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其通过雕板上的故事向广大百姓讲述古今善恶故事,以平民亲和之态,弘扬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观念。换而言之,福建木雕成为宣扬儒家伦理道理的载体,处处彰显浓厚的人文色彩。木雕虽默默无言,但其蕴含的儒家伦理思想,人文情怀如和煦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熏陶感染的芸芸众生,所谓“美教化,移风俗”,营造了八闽民间淳美的道德风尚。
诗情画意 -------福建木雕中的文人情怀
诗,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流贯古今,与古代中国文人的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广泛的联系。赋诗作画,以诗会友、以画达意,诗画种种构成了古代儒生生活的图景,可以说,他们是显示文采儒雅的主要载体,因此诗文情景画面或使相关轶事趣文的木雕应运而生,布置于居室之中,营造书香文气,陶冶性情,装点儒雅。福建木雕以诗入境,以画入境,如福建木雕中所呈现的《陶潜爱菊》、《周敦颐爱莲》等隐逸故事,均出自《饮酒》、《爱莲说》等脍灸人口的诗篇,流露着归隐山林的清逸;《太白醉酒》、《衣锦返乡》画面,分别出自《山中与幽人对酌》、《登科后》,述说了仕途失意的落莫或是登科及第后的春风得意;幽谷山林、烟云铺海的山水情景,展现了八闽大地的山明水秀与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清逸灵动,出尘脱俗,福建木雕彰显了闽派孺子强烈的绘画情趣和脱俗之风,散发着一股灵动的逸气,典雅静穆,独具魅力。
各个时期的诸多历史典故,戏剧故事及自古名人的风流雅士在福建民间广泛流传,这些故事传说通过工匠的精心设计及雕琢,形成了文化内涵丰富的精美图案,装饰于家具或建筑中,成为了福建传统木雕中风采独具的文化艺术作品。
饮中八仙漆金雕板,第一幅为张旭醉草图,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第二幅为贺知章醉酒图,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在此雕板中应用巧妙,细节突出,生动的刻画了张旭、贺知章醉酒声音,富于诗意。
漆金人物山水围屏裙板,此组寿屏裙板,以诗文、山水入题,一反福建木雕司空见惯的模拟戏剧特写镜头中人大于房屋,人大于山的象征表现手法,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俯视、散点透视的手法,在有限的木料空间上给人以咫尺千里辽阔境界,融合传统山水画以诗入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营造了一派清幽、深远的意境,似一组组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第一幅裙板中山林俊秀,村舍若隐若现,一老叟披蓑戴笠江边垂钓,似一片静谧无声,将秋落寒潭水更清,钓竿袅袅一丝轻的清冷寂寥刻画的入木传神。第二幅裙板行船泛起江中涟漪,桥亭中马蹄得得,两岸柳树依依,江中水落石出。傍晚时分沙尾鳞鳞水退潮,柳行出没见渔樵。客船自载钟声去,落日残僧立寺桥。的景象跃然于眼前。
这空灵的意境是我们满满的回望,回望这每一步脚印的铺垫,都与生活密不可分,我想木雕早已是传承人们生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木雕作品不但十分精美,而且有着文化内涵和强烈的时代感,它能够见证社会历史的变迁,或许,木雕七千多年的历史有些久远,但我们不曾忘记!
久远的木雕___相关文章
内容推荐
【下一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