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实践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05-23 16:46:34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册 “外国名篇名著之窗”单元中,有《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两篇课文,用了“作品梗概+精彩片段”的呈现方式,这样的“课文”前九册从来没有看到过,究竟该怎么教呢?
“精彩片段”、“梗概”单独出现,在教学上我们并不感觉特别为难:课文《草船借箭》《猴王出世》和《景阳冈》都是节选自古代长篇小说的精彩片段,我们有许多相关的“长文短教”的经典课例。《草船借箭》《景阳冈》课后的资料袋中也都有对《三国演义》《水浒传》整本书的简单介绍,我们也会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资源在教学时非常自然自如地加以利用。
那么,“梗概”和“精彩片段” 同时以正文的形式出现且篇幅较长时,到底该怎么教学呢?
经过思考实践,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先确定主要的教学目标,后解决相对比较具体的教学难题,更合理一些。那么,这个类型的课文,主要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呢?从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外读物推荐,到了解名著与学习课文相结合,再到将简介整部作品和阅读精彩片段相结合,教科书不断加强对读“整本的书”的引领力度,从教材编撰的变化来看,这个类型的课文,主要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也就是借助于“梗概”与“精彩片段”作一个高效的“名著导读”。为达成这一目标,我借鉴了“读书会”的一些方式方法,例如教学气氛松散、宽松一点,把教与学的过程更多地被处理成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多听少说,多组织与观察。例如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由说说“精彩片段”中哪一处最精彩。如果学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梗概猜测具体的故事情节,或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种出了粮食,他怎样做成食物?野人野蛮的宴会是什么样的?如果有学生读过这本书,可以让他们回答其他同学的疑问,也可以请他们讲讲书中其他的精彩片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述自己读原著的体会。如果我们能围绕这一主要目标努力并初有成效,应该说我们基本完成了我们的教学任务。
第二,考虑一些具体的教学难题,也就是怎样才能促进梗概与精彩片段两者之间的关联让孩子欣赏名著。我在上课时,让学生试着判断“精彩片段”大致在小说“梗概”的哪个部分,判断的过程实际就是把握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过程。又如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利用“梗概”与“精彩片段”这两个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赏析能力?我在上此课时就让学生根据“梗概”试着用更简洁的话概括故事,尝试之后,学生发现,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这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故事重点的把握过程。而我在着重上“精彩片段”时,考虑到自己班的学生已经具有多次“共读一本书”和开展“班级读书会”的经历,因此我更多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讨论。例如“如果这个故事用第三人称来写,会怎样?”,例如“找出故事中的时间线索,谈谈时间的描述所营造的气氛”,例如“在这个故事中,一件很简单的事,有时作者却会用很长篇幅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地写,找出这样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又例如“作者在故事中会不时流露出自己的想法,从故事中找出一句表达作者想法的句子”等。
第三,教给孩子有选择的跳读的方式。这种阅读方法很适合孩子们大量阅读名著而不浪费时间,《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两本书就可以这么读。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面对一部创作于两百多年前的外国文学名著,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我们如何来读的问题。如果我们了解足够多的作者经历及历史背景,我们会发现,当初作者写这部小说,是为了表达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因此,笛福创造了这样一个人物: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按照现代文明的模式,开辟新天地。显而易见,笛福的“开拓”带有强烈的[小殖民主义色彩——征服,征服新大陆征服自然征服奴隶征服其他文化。这种征服的欲望与目的在小说的开头及结尾部分体现得尤为明显,鲁滨孙热衷航海与冒险并不是出于什么浪漫的崇高的追求,而完全是为了经济利益。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来看,这部作品无异地大大刺激了当时西方的勇气,宣扬了早期资本主义的精神,对于当时人类的思想是一大进步。但是,作者所宣扬的与现在的价值观,例如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平等、国家的主权、文化的多样性共存等完全背离。关于荒岛生存小说,近代还有一部享誉世界的作品——《蓝色的海豚岛》,《蓝色的海豚岛》的主人公卡拉娜独自一人在海岛上生活18年,卡拉娜热爱海豚岛,热爱自然,在解决了生存难题之后,她就告诫自己尽量少杀生,在她眼里,海豚、海豹甚至杀害她弟弟的野狗都是朋友,当她得知自己可以离开时对海豚岛充满依恋,她觉得自己已是海岛的一部分。很显然,同样的故事,现代作家所要表达的更符合时代的伦理需求、价值观念。因此,今天的我们,特别是小学生,在读《鲁宾孙漂流记》时,回避具有时代局限性的价值观,汲取其有益的部分,跳读与速度是完全可取的。
第四,汲取营养,教孩子学会生存。那么,读《鲁宾孙漂流记》可以从中汲取哪些有益的养分呢?另一本有关“荒岛生存”的儿童文学经典《手斧男孩》的导读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有一天,我们这些吃麦当劳长大的青少年,碰上了类似情况,又会怎么办呢?我们有足够的野外生存能力吗?我们能够将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本知识转化成野外生存技巧吗?仔细读我们不难发现,这段导语把读者的注意力导向了具体的生存知识和技能。在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地,离开了现代文明的个人,力量更为弱小。在我们的一生中,很难说我们不会遭遇生存困境,就像这次汶川地震的遇难者,摆脱困境除了要坚强的意志,更需要有能产生实际作用的求生知识。在《鲁滨孙漂流记》一书中,笛福大部分时间在写鲁滨孙在险恶的条件下,运用仅有的工具,解决衣食住行等具体困难的琐碎的细节,我想,这些细节值得普遍缺乏生存技能教育的我们去关注。当然,我们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不可能仅仅去关注它承载的知识,我们还可以从这些作品中汲取一些力量与精神。如果我们把阅读重点放在历险求生部分,那鲁滨孙面对困难的心态就凸现出来——乐观,知足安命,相信上帝。尽管小说中的困境是特定环境中被放大的困境,对抗困境的时间也因为故事的需要被拉长了。但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所将遇到的困难与鲁滨孙面对的困难仍具有相同的特质,我们都将遭遇黑暗,饥饿,恐惧,孤独……因此我们可以学习鲁滨孙面对困难的心态。在学生读《鲁滨孙漂流记》“精彩片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把孩子的视线引向鲁滨孙写的“好处与坏处对照表”,这张对照表中聊以自慰的一番对比“算帐”,使鲁滨孙从悲观消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开始面对现实,考虑如何生存下去。我们像鲁滨孙那样孤身一人流落荒岛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却可以像鲁滨孙那样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克服困难,光明就在前头。
我想这就是读《鲁宾孙漂流记》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