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6课《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课文讲的是911事件中一名遇难者银行家爱德华在知道自己没有生还机会的危急关头,拨了三个电话,先是给助手、律师,但没接通他拨通了最重要的第三个电话,就转为拨给自己的母亲,最后只能说一句“妈妈,我爱你!”刻画出了儿子对母亲最深的牵挂和深沉的爱。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教学要求,我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初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作者运用省略号的意图。

在设计教学时,从新课的引入到品读课文体会情感,再到升华主题感悟深情,我做了很多种尝试。在引入新课时,最初,我把重点放在了课前对文章背景,也就是“9.11”灾难资料的搜集上,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然后利用相关视频进行导入,本想通过再现当时情景吸引学生兴趣,以便于后面情感的体验。通过试讲后发现,其实“9.11”事件的视频虽然能烘托出当时的情景,但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目标的达成并没有实际作用,很大程度上成了摆设,没有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反复调整,到今天这堂课,课前我只是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作一个情感的铺垫,而课堂上结合单元目标,直接进入课题,然后一步步地激发学生情感。我认为学生这样表现出来的情感更深切、更真实。

在过程的设计中,不管我怎样努力,始终脱离不了传统的串讲串问的模式,整堂课老师讲的多,学生很少真正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而且课堂结构不够清晰,学生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后来在课题组老师们的建议下,我对这堂课进行了重新设计,以学生主动质疑、释疑为线索,紧紧围绕第三个电话是打给谁的,电话的内容是什么展开学习。从而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眷念,感受亲情、生命的可贵。在质疑与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入情入境,碰撞出了情感的火花,获得心灵的感动,后面的朗读也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文在讲到拨出第三个电话,以及第三个电话内容是什么的时候,作者两次运用省略号隐藏关键内容,使悬念一步步加深,更增加了“第三个电话”的神秘色彩。在教学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想知道事实真相的心理,适时引导学生明白了运用省略号的妙处,使学生初步知道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同时也为以后作文中的运用作了指导。

最后,在“拓展练习,抒发情感”中,我最初的设计也仅仅是用几句话写写自己对亲情的体会,学生不能将体验到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文字中,缺乏真情实感。后来经过反复推敲,我用自身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身边的亲情,用关于亲情的名言警句浓缩自己的感受为学生做一个引领,使学生学会了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最后学生所流露出来的情感都是真实、可爱的。

通过教学,我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感受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的时候,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不深入,导致不能切身体会到爱德华的处境;学生在猜测三个电话内容的时候,我的引导不到位,导致猜测不大胆太片面;在学生汇报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时,反馈不够全面,我抓住问题急忙引到自己预设的主线上来,没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