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赏析

(六)《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安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内涵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象也是无限自由和无限广阔的。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十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紧挨着的排比式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在对歌唱者进行一系 列动态的描述后,第二节两句诗,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并以设问的方式,把全诗推向高潮。这一问一答,诗人由上面借鸟抒情突然转人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实际的感情强度,于是,其后又紧跟省略号——六个沉重的点,似乎涌动着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此达到高潮,那炽热、深挚的爱国情怀震撼人心。

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不再是指喻体“鸟”,而是指诗人自己。因为到这一节,那个比喻性的“假如”已经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