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的故事

【宋濂求学】

在明初的时候,有一个叫宋濂的文学家,诗人。

在小时候他十分好学,但是由于家里很穷就没有办法去买书来读。于是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然后把借来的书亲自重新抄在一张纸上,再按时归还给别人。冬天的时候,天气十分寒冷,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而宋濂却坚持的抄书。有时,连砚台里的墨都冻成冰了,他的母亲则端来热水,把热水倒进砚里,使它溶解。宋濂的母亲十分关心宋濂,当宋濂全身都冻僵时,母亲则找来棉被给宋濂披上,怕他冻着。夏天的时候,天气十分炎热,蚊虫又多,宋濂还是坚持的抄写,有时把他的手都咬肿了,可宋濂毫不在乎。而母亲却在旁边为他把扇,母亲的爱,让宋濂更加勤奋的学习,抄完后,就小步加快跑地送去,生怕超过了约定的期限。由于他十分坚守信约,因此有许多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他就更勤奋地阅读,每天早起晚睡,宋濂的母亲十分担心他吃不消,但宋濂只是一笑了之。于是他广泛地阅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知识也就更多了。

到了成年时,宋濂就更加仰慕圣人贤士的学说。但是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在这时,他每天跑到很远的地方,专心的去跟有名望的前辈请教。前辈的弟子很多,挤满了房间,先生十分严厉,宋濂毕恭毕敬。提出问题并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先生有时训斥,但宋濂并没畏缩,而是表现得更恭敬、态度更好。有时等到先生高兴时,先生便更具体的给他讲道理,这让宋濂受益匪浅,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但宋濂并不满足于现状,于是他去拜师。在拜师途中,他遇到了严酷的条件,身上又背着许多的东西。大雪像鹅毛一样的下着,北风像猛兽一样迎面扑来。宋濂踩在一尺深地雪中,艰难的行走着。一次宋濂由于冷得昏倒了,被一位好心的人家收留,当他补充完体力后,谢过老人便又上路了。经过了艰难的经历,让宋濂更加坚强。

到了校舍,他四肢都僵硬了,不能动弹,学舍的佣人端来热水给他洗,用棉被给他披上。宋濂才慢慢暖和起来。他寄居在旅店,主人每天只给他两顿饭吃,但宋濂并没有和别的同学比,依旧很满足。和宋濂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富贵,像神仙一般,而他却穿着酵素,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宋濂他心里有快乐的事,就是读书。

正是由于宋濂的勤奋,不怕苦,不爱慕虚荣的品格,才使宋濂有了伟大的成就。

【宋濂守信】

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归还,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那么寒冷,天亮了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着看这书。”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大雪。当时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呢?再说,老师那里早已经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赶到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他说:“ 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大出息!”

 

【宋濂流放】

宋濂苦学成才的故事家喻户晓, 但其因放不下名利之心而导致杀身之祸则很少人知道。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姑且不论他的其他著述,单一部《元史》就足以为他赢得至高的尊荣。毫无疑问地,宋濂是明太祖朱元璋最为倚重的文化重臣,也因此受聘为文学顾问。朱元璋每每将他召进宫中,询问有关文学哲思之事,促膝谈罢,赐以御宴。从此,朝中大臣也对他刮目相看,尊崇有加。

偏偏这位理学大师,文章清明,名利面却糊涂愚騃。他觉得自己的官位还不高,名声还不响,群臣的奉承还不够,便弹精竭虑、日夜苦思,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

有一天上朝的时候,他上了一本奏折,提出自己想告老还乡。精明的朱元璋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透过皇帝的当众挽留,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声望。

这位贫民出生的皇帝从来就不欣赏文人的惺惺作态,于是略作沉吟,就恩准了他的请求。这真是始料未及,宋濂想都没想到过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然而,事实已成定局,成命难收;无奈之下,他只好扯着老脸央求,才勉强使得朱元璋愿意答应每年召见他一次。好不容易保住了这“恩宠”之后,他只得脸面无光地下朝去。

以后每年,他先征得皇上恩准后,上朝晋见一次。可是几年过去后,他越来越觉得,皇帝对你他的问候中已经少了那份真诚,群臣的招呼声里也没了以前的那份敬重;他这每年一次的召见,有点像例行公事,索然无趣。

“对!何不让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去应付那痛苦的过程?”他又做出了一个断送自己生命的错误决定。

看到宋濂让儿子代替前来召见,皇上盛怒,以欺君之罪将宋濂处以流刑。一代理学大师,悲悲切切,便惨死在流放途中。

就这样,为了虚名、浮名、功名,宋濂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其实,纵观历史,无论古今中外,有太多人因为过于追求浮名虚利,没有节度,而付出了许多相当可观的代价,以致终身遗憾、抱恨,悔不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