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1398—1435),仁宗朱高炽长子。二十八岁即位。史载:朱瞻基嗜书,智识杰出。在位承永乐之后,社会较安定。卒,葬景陵(今北京昌平县)。
他书画俱能,以山水、花鸟画见长,又颇以善为诗文自负。清钱谦益说他:“天纵神敏,逊志经史,长篇短歌,授笔力就。”诗文多关农事和荐贤。
醉太平·赐学士沈度①
浓云散雨收,花苑内鸣鸠。
晓来喜见日光浮,暖融融永昼。
麦苗润泽怀清秀,榴花湿映红光溜。
田家歌舞尽歌讴,是处庆丰年,醉酒。
注释
①醉太平:一名凌波曲,一名醉思凡,又名四字令。双调有三十八字、四十五字、四十六字诸体。此《醉太平·赐学士沈度》为五十字,是唐宋词中没有见过的。沈度:字民则,明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博涉经史,为文章绝去浮靡。洪武中举文学弗就,成祖时累官侍讲学士。善书,凡金版玉册,多命他书写。
赏析
词牌用了《醉太平》,但又不限于《醉太平》的旧格式,从词的内容看,倒是要取“醉太平”这三个字双关意义,以抒发相关的情。
作为帝王的朱瞻基,他生当水乐年间,即位时也只是明初的第五十九年,正是四海承平之日。故他的情,既不可能有魏武帝创功立业时慷慨激昂的豪迈气概,也不可能有南唐李后主的无限家国之愁,他抒发的,应是一个守成之君应有的思想情感。特别是书赐大臣,更应表现出为国爱民的胸怀。
“浓云散雨收,花苑内鸣鸠。”浓云飘散,雨脚停歇,开满鲜花的苑内,斑鸠鸟在高唱。开篇即渲染出一派清新、鲜艳、活泼泼的美好气氛。天明又看到日光普照,让人欣喜。
从上片看,作者由景起,由景入情。“云散”、“雨收”、“花苑”、“鸣鸠”皆是常景,“日光”更是常见之物,但一“喜”字,道出了此时的日光的可贵可爱,因它形成了“暖融融水昼”。作者此处之写景,是为了突出自己“喜悦”之情。下片便转入写他所以“喜”的缘由。
“麦苗润泽怀清秀,榴花湿映红光溜。”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时初夏特有的画图。沐浴着阳光雨露的“麦苗”、“榴花”,呈现出“润泽”、“红光”,孕育着饱满的子实,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种田人盼望的就是这风调雨顺,庄稼长得好,所以这时便尽情欢舞歌唱,都在为庆丰年而开怀畅饮。
这样,作者便将自己的“喜”与万民的“喜”融为一体。万民之喜从何而来,从字面看,是阳光雨露对庄稼的滋养,但在他这个帝王心里,这阳光、这雨露,都是皇家普施于民的恩泽,是他的太平治世使然。至此,作者便将颂扬国泰民安的主旨完成了。
全篇围绕着一“喜”字状物写景,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语)这明媚鲜艳的景与万民欢舞歌唱庆丰年的场面的描写,都是为了抒发歌颂太平景象之情,这是封建帝王特有的情感,他是看不到、也不愿看到“鸡皮鹤发十指秃,日向田间耕且斸(zhú)”的农民生活的。尽管如此,在封建帝王中,能想到“田家”的收成生活,也就很难能可贵了。故后人赞美他“其留心农事如此,不须《七月》绘《豳风》矣”(清王弈清《历代诗话》卷十)。词的语句明白如话,不用典,不雕饰,直截陈述所见,于自然中见功夫。这与作者所描绘的大场面正合宜,与一个帝王抒发的爱民的情怀也正吻合。
此词末二句有两体。本文所录,见于清人王昶所辑《明词综》卷一。另一体见于清王弈清等撰写的《历代词话》卷十,为:“田家鼓缶尽歌讴。是处庆、丰年醉酒。”
鼓缶,即敲击瓦盆之类的东西,作为歌唱的伴奏。“田家鼓缶尽歌讴”,写出种田人庆丰收时边敲击瓦器,边尽情歌唱的场面,很形象生动,字面上也比“歌舞尽歌讴”合理。末句只是标点不同。并录于此,以便读者参考。
作者:孙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