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
赵构(1107—1187),字德基,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逃到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史载:赵构资性朗悟,好学强记,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南宋初,任用李纲为相,发动兵民抗金,士气大振。不久,又罢李纲,起用投降派黄潜善等,抗战形势逆转。一度任用岳飞抗金,后又信用秦桧,对金屈膝妥协。1161年,金兵大举南侵,赵构被迫宣布退位,自为太上皇。病死临安(今浙江杭州),葬永思陵(今浙江绍兴东南)。庙号高宗。
赵构喜作诗。《庚溪诗话》说他的《渔父词》:“清新简远,备《离骚》之体。”有《御制集》传世。
渔父词(其一)
一湖春水夜来生,几叠春山远更横。
烟艇小,钓丝轻,赢得闲中万古名。
赏析
《全宋词》收赵构词十五首,皆是一时所作的《渔父词》。此组词前有小序云:“绍兴元年七月十日,余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因览黄庭坚所书张志和《渔父词》十五首,戏同其韵,赐辛永宗。”序中交待了写此词的时间与写作缘由,是张志和的《渔父词》引起了他创作的兴趣。张志和是唐代金华(今属浙江)人,曾为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事被贬,遂绝意仕途,自号“烟波钓徒”,长期隐居,徜徉于太湖山水间,习民间渔歌而作《渔父词》。张词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抒淡怀逸致之情,音协景美,一时传颂久远,和者颇众。当时就有颜真卿、陆鸿浙、徐士衡、李成矩、柳宗元等和词二十五首,连日本嵯峨天皇、智子内亲王、滋野贞主等亦有和词。苏轼、黄庭坚更将其词成句略加增添,填入《浣溪沙》、《鹧鸪天》词中。赵构赴会稽见黄庭坚所书张志和渔父词,自然会欣然命笔而和之。
现存张志和《渔父词》仅五首,见《全唐五代词》,其中第一首“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渔父春日生活,最为脍炙人口。赵构这首渔父词,亦是描绘渔父春日生活。
“一湖春水夜来生,几叠春山远更横”开头以对句出之,用淡笔描绘了山水背景:一湖春水,夜来潮长,溶溶汤汤,澄碧万顷;几抹春山,远处交叠,山外青山,水天之间。这画面清淡浩渺,犹如一幅青绿山水。这远山近水,色彩虽然清淡,但满蕴生机;这近水远山,境界开阔,创造了一个静谧、安宁的氛围。作者在层层渲染铺垫之后,将人物送入画面——“烟艇小,钓丝轻”。此二句从侧面勾出渔父的形象
他驾着一叶扁舟,出入在烟波浩渺之中,万顷碧波,烟水朦胧,既富有浩瀚之博大,又富有朦胧之美妙;他举杆垂钓,钓丝轻轻,志不在鱼,乃自乐其乐也。这驾扁舟、持钓丝的渔父形象,是文人心目中的渔父,他富有一种隐逸、闲适的情趣,怡然自得的精神世界,绝非现实生活中与险波搏斗,以捕鱼为生的渔翁。正因作者以旁观的文人眼中看渔父生活,故而在结句中赞道:“赢得闲中万古名”。此为点题笔墨,表达了作者对隐逸山林的向往。
作为一国之主、万民之君的赵构,为什么会有隐逸山林的向往?作者写此词时,正值二十四岁,刚刚即位四五年,按理本应朝气蓬勃、励精图治,然而他所处的时代,恰值北宋灭亡,父兄被虏,金人嚣张,屡屡进犯之刻。写此词前一年,金兵主力攻入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占领明州(今浙江鄞县)、破定海(今镇海县),身居皇位的作者,不得不逃遁海上,飘摇于惊涛骇浪中。幸亏金兵追逐渡海时,被宋军击败,金兵回军淮东,南宋形势稍有缓和。在这种颠簸流离、风雨飘摇之中,他怎不羡慕那安定闲适的渔翁生活呢?他怎不以妙笔绘出一幅“春日独钓图”以寄托隐逸之情呢?
《渔父词》亦名《渔歌子》。本唐教坊曲名。张志和创单调体,五代顾敻、孙光宪创双调体。赵构用张志和的单调体,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
作者:赵慧文
渔父词(其二)
薄晚烟林澹翠微,江边秋月已明晖。
纵远柂,适天机,水底闲云片断飞。
赏析
此词描绘渔父秋日生活。起句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景图:日落西天,烟笼远树,山气青翠,秋水涟漪,秋月皎洁,多么静谧、恬美!作者善于以精炼准确的词语描绘景物,这两句所写之秋景,不仅有空间的转移,而且有时间的变化。“薄晚烟林澹翠微”描绘傍晚的秋景。以“烟”字修饰树林,生动地表现了时近傍晚,树木在暮霭沉沉之中,所呈现的烟雾朦胧之美。“翠微”指山色青翠,加上一个“淡”字,亦显示出黄昏时刻青翠山峦的淡雅之貌。“江边秋月已明晖”,画笔转移,空间由翠山烟林转向江边秋月,从而也展示了时间的推移山傍晚进入夜间。这里秋江在秋月的朗照下,更清澈澄明,秋月在秋江的辉映中,更皎洁明朗,真是月光映水,水光接天。
作者把秋夜的背景精心描绘之后,又将主人公一位“纵远柂,适天机”的渔父纳入画面中。他放开船舵,任一叶扁舟飘荡在茫茫碧波之上,他适应自然规律,而无所追求。作者笔下的渔父,不是“独钓寒江雪”,也不是“出入风波里”,而是纵一苇于茫然,不知所忧,不求所往,似乎驾长风,羽化而登仙。当然这一形象,又是文人眼中的渔父形象,作者通过这一安然无忧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安适隐逸生活的向往,对颠簸动荡生活的厌倦。作者即位于国家危难之时,父兄被虏北去,金兵屡犯,大内常迁,每每如丧家之犬。如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破天长军(今安徽天长县),赵构得报,即披衣戴盔逃遁,宫人里散,城中大乱,军民争斗奔窜而死者,不可胜数。构逃至瓜州镇(在今邗江县南),即乘小舟渡江至京口(今镇江市)。时百宦未至,仅内侍数人,禁军无一从者,从行者无寝具,而一国之君的赵构,此时仅以貂裘卧覆各半以御寒。几日之内,又从京口奔至钱塘。一月之内,几处颠簸逃亡。三月,惊魂稍定,又有统制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逼构禅位,构遂禅位于年方3岁之太子赵敷,时北风劲吹,构居室无帘帷,坐一竹椅上扼腕叹息。直至四月,勤王师至,构才复位。这动荡颠簸的生活,这生死难卜的岁月怎不令他惊慎、厌倦?
结句“水底闲云片断飞”,是以闲云缱绻的艺术形象,进一步烘托渔父的闲适自足、自乐其乐。“水底”两字,展示出闲云舒卷自如的形象是渔父乘扁舟时低首所见的水中侧影。水中侧影除闲云外,可能还有其他,然而作者一并剪除了,只留下“闲云”;“云”前贯以“闲”字,不仅形象地勾出白云舒卷自如之态,而且还有力地揭示了渔父闲适自愉的精神状态。“片断飞”写得尤为精妙,既生动地勾出白云忽聚忽散、翩翩飞动之势,又从闲云舒卷飞翔的形象中,暗示了船行之速。这缱绻的白云寄托了作者遗世之思,使他摆脱了世事纷纭的烦恼,皈依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作者:赵慧文
渔父词(其九)
暮暮朝朝冬复春,高车驷马趁朝身。
金拄①屋,粟盈困②,那知江汉独醒人。
注释
①拄:支撑。
②困:圆的谷仓。
赏析
此词虽名“渔父”,并不描绘渔父生活,而以赋笔议论达官贵人的富贵荣华,作为反衬。此在立意、构思上均属独特。
词一开始,就从车马、食住方面极力渲染达官贵人们豪华气派: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乘高车驾驷马,身居金屋,五谷满囤。词中以“暮暮朝朝”的叠词,在“冬”“春”之间加一个“复”字,突出了这种豪华生活周而复始,似乎永不终结,然而词中一个“趁”字,就将这种生活的时间极限点明,即只能“趁”在朝为官之时,否则会一切全无。荣华随权势而来,随权势消失而去。它是当年笏满床,今日陋室空堂;当年歌舞场,今日衰草枯杨;当年紫蟒长,今日破衣烂裳;甚至当年纱帽戴,今日铁枷扛。词中以一个“趁”字点睛,指出世界上一切荣华富贵只是过眼烟云而已。作者的这种世事沧桑、盛衰荣枯之感,是有其深刻的血泪体验的:父兄,昨日还是显赫的国君,今日已沦为金人的阶下囚。自己呢?几年前刚被群臣劝进即位,三年后就遭兵变,被迫禅让太子。刚刚披龙袍、坐龙床,春风骀荡;转瞬间,门无帘,乘竹筏,朔风呼啸。刚刚百官朝贺,钟鸣鼎食;转眼如丧家之犬,乘槎入海。在百姓前,一国之尊,收四方之所有;在金人前,拜表称侄,纳银输绢。一切的一切,都忽有忽无,颠颠倒倒。在这一片荒乱中,一片矛盾中,作者多想出离尘世,隐逸山林,故而在结句中赞道:“那知江汉独醒人”。他认为奔波于官场权势,追逐于功名利禄的芸芸众生都是醉人,只有隐山林而避世,赏清风明月的渔父才是独醒人。“那知江汉独醒人”既是对渔父的赞美,也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世俗社会的否定。作者忽荣忽辱颠簸不定的生活,使他在词中超越了阶级局限,多处赞美渔父,如《渔父词·其十一》中道:“谁云渔父是愚翁,一叶浮家万虑空”,当然对渔父的赞美,着眼于他的逍遥无忧,过的是“笛里月,酒中身,举头无我一般人”(《渔父词·其十》)的优游自在的生活。
此词突出特色是以议论入词。清沈德潜曰:“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入哀》诸作,近体中《蜀相》《咏怀》《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说诗晬语》卷下)此篇《渔父词》通篇议论,人们读之仍受感动,其原因之一是它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那深沉强烈的感情,自然扣人心弦;其二,词中议论的话语,并不是概念的,而是以“高车驷马”“金拄屋”“粟盈囷”的形象表现富贵荣华等抽象概念,使议论与形象结合当然就具有了感人力量。
诗中的议论,有“不着色相”的,有“着色相”的。“着色相”好比演员登台表演,把容貌长相给人看。也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意思说出来;“不着色相”,就是作者不说出自己的意思;前者写得显露,后者写得含蓄。本词前半部分为衬笔,结句点出词旨,这议论自然是“着色相”的,但这议论中又蕴含诸多感慨,富有沉郁顿挫之美,耐人寻味!
作者:赵慧文
渔父词(其十三)
无数菰①蒲②间藕花,棹③歌轻举酌流霞。
随家好,转山斜,也有孤村三两家。
注释
①菰:浅水植物,其茎俗称“茭白”,其实为“菰米”,均可食。
②蒲:浅水植物,嫩蒲可食,老蒲制席。
③悼(zhào):摇船用具,代指船。
赏析
此诗歌咏渔父逍遥自在,乐而忘归的生活。开头“无数菰蒲间藕花,棹歌轻举酌流霞”描绘了一幅淡雅美丽的画面:一湾碧水,一片菰蒲青青,点缀着亭亭玉立的荷花;小船儿轻轻荡漾在青蒲红荷之中。“歌”“举”“酌”三个动词,勾出渔父的形象,他坐在小舟中,时而,一边唱歌,一边荡起双桨;时而,自饮自酌,其乐融融。晚霞溢彩流光,追逐船儿飞舞。小河湾只有优美清新、安谧恬静,没有嘈杂喧嚣;渔父在这美的世界中,只有怡然自得,没有忧愁烦恼。
“随家好,转山斜,也有孤村三两家”,随家,指浮宅,即船只。渔父驾一叶扁舟,逐流霞,穿行于青菰绿蒲,娉婷粉荷之中,怎不惬意?怎不脱口赞道:“随家好”呢?小船儿,顺水而流,慢慢地转过山角,只见前面有一个小小的孤村。孤村只有“三两家”,可见人烟稀少,这是何等荒僻、宁静的所在!作者的出离尘世之思,摆脱世事纷纭之想,就隐在这一幅优美、静谧的画面之中。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在其他渔父词中亦反复咏叹:“清湾幽岛任盘纡,一舸横斜得自如。惟有此,更无居。”(《渔父词·其十五》)“远水无涯山有邻,相看岁晚更情亲”(《渔父词·其十》)“轻破浪,细迎风,睡起篷窗日正中”(《渔父词·其十一》)“扁舟小缆荻花风,四合青山暮霭中”(《渔父词·其五》)“竹叶酒,柳花毡,有意沙鸥伴我眠”(《渔父词·其四》)总之,在作者的笔下,渔父的环境最明洁优美,生活最自在适意,心境最欢悦恬然。这一切在颠簸奔亡的帝王生活中的他是没有的,他反复吟诵正表达了他强烈的向往隐逸闲适之情。
作者善于锤炼词语,如此使诗句灵活飞动,使全诗生姿添色。如“无数菰蒲间藕花”的“间”字用得巧,这一句写一片青青菰蒲在一湾清水中,色彩极其清淡,着一“间”字,将粉荷点缀在一片青青景色之中,于是在清淡中涂上一点艳色,产生了淡而不素,艳而不俗的淡雅俏丽之美。又如“棹歌轻举酌流霞”一句,写渔父边唱歌边摇船边饮酒的情态。一个“轻”字,突出了渔父逍遥自适,“酌流霞”三字,不仅交代了渔父饮酒荡舟的时间是在傍晚。而且勾出渔父活动的背景——夕阳西下,红霞满天。一个“流”字,更突出了彩霞飞舞之状,从而也衬出渔父的欢愉心情。
全诗妙处在于通篇写景,在景中抒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姜斋诗话》)一首情景兼备的好诗,常是触景生情,也有缘情造景的。作者的这首渔父词,不是触景生情,而是缘情造景,由心中所向往的隐逸之情,创造了一幅优美恬然安谧的渔人生活画面。这优美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赵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