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成人之美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1),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2)。” (《论语·颜渊第十二》)

【注释】

(1)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美德、好事。

(2)反是:是,此。反是,与此相反。

【语译】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美德、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罪恶、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研析】

君子能吃苦耐劳,心坦荡,常为别人着想,常与世无争,慈善于人,希望别人变好,无怨无恨。小人好安逸享乐,心狭小,常为自己着想,常计较长短,自私自利,妒嫉别人比自己好,常感不平不公。君子善待他人,乐善好施,故常成人之美;小人妒嫉别人,争争斗斗,故常成人之恶。

【延伸思考】

1、君子修己利人,应该是很受欢迎的,成为君子的这种想法和愿望,应该是普遍流行、理所当然的才对,很多人应该都会想成为君子,这才是正常现象,为什么现代社会不是这样的呢?(现代社会:要当好人都很难,压力很大,容易受妒嫉排挤。)

【参考】

君子越多的社会,小人压力越大,当君子容易,当小人难;小人越多的社会,君子压力越大,当小人容易,当君子难。从古代到现代,君子越来越少而小人越来越多,是一个“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的过程。因此现代社会弥漫着小人的特征,例如:安逸享乐、冷漠自私、争争斗斗、恶质媒体等。

2、现代社会如果出现正道,人们可以学正道成为好人、君子,在小人充斥的现代,学正道的好人、君子压力是不是很大?社会风气、神面貌是不是会改变?越多人学正道,是不是“君子道长,小人道消”越快?现在社会上有没有这种正道?如果有的话,你是否愿意学这种正道?

【阅读资料】

妒嫉心害人害己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几个因嫉妒心极其强烈而闻名的“人物”。最典型的莫过于周瑜和庞涓。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可能是老百姓最熟知的。周瑜是一位年轻得志、文武双全的雄才,二十四岁就被授予建成中郎将,三十四岁率军破曹,以少胜多,取得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然而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格暴躁、好胜心太强、心狭隘、骄傲轻浮、嫉妒贤能、情绪容易激动。对于才能胜过自己的孔明,总是耿耿于怀,不是虚心请教,而是伺机陷害。其结果种种计策都被孔明识破,还被大大羞辱了一场,周瑜最后被气得大叫一声后,不久便一命呜呼了。临死前,他还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显示出他只能天下第一、不能天下第二的高度虚荣心及对孔明的嫉妒。

而孔明的格则比周瑜好得多。他为人宽宏大量、谦虚谨慎、勤奋好学、目光远大。为顾全大局,他帮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但周瑜他太甚,一次又一次设计杀他,孔明才将计就计,使周瑜的毒计一个个破产。

较之周瑜,庞涓的嫉妒可谓更胜一筹。春秋战国时,孙膑与庞涓曾同拜于一个师父的门下,各有所长。但庞涓在出道之后,已是魏国的将军了,仍嫉妒着孙膑,怕孙膑的才情胜过自己。于是,他就生了狠毒的心,骗孙膑赴约,挖其膝盖骨,再墨刑刺脸,置其于囹圄。从此,孙膑“疯疯癫癫”的,已站立不起,又破了相。后来,有人相助,孙膑就暗中见了来访的齐国使者,一吐自己的惨况。齐国的使者惊讶之后,救了他,并带孙膑一起返齐。这一走,就注定了孙膑的最后的胜利。去齐国之后,孙膑将其智慧与谋略展示给齐王,终让齐王信任,被任命为军师,为将军田忌谋划。这时候的孙膑,坐在帷幔围着的战车里,不露真容,但却在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标。

马陵一仗,孙膑、庞涓一决胜负。魏国与赵国联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于是,齐王便让田忌当大将,前往救韩。为救韩,田忌率兵就直奔魏国,捣毁老窝。庞涓闻讯,只得撤出韩国,赶回来。这时齐兵已西去,庞涓穷追三日,见沿途的灶台逐渐减少,大喜,以为齐军懦弱,已逃遁大半,且不知正中了孙膑之计。在被刮掉半块皮后的一棵大树上写着:“庞涓死在这棵树下!”然后,孙膑等着,等着这一刻的到来…… 庞涓追来了,追进了狭窄的山沟里,在傍晚将黑的夜中看到那棵大树。于是,他点着了火把,让亮光照着,读那一行字,明白了自己的末日已到。的确,是庞涓的末日了,那万箭拉开的气势,是孙膑坚定的命令,燃起的火光告之四面埋伏的将士,万箭齐射下!庞涓倒下了,自杀之前,他留下的那句话是:“这一仗可让这小子出名了。”这小子指的当然是孙膑。由此可见,庞涓的心狭隘、嫉妒,至死不变。

嫉妒心像一双刃毒剑,既威胁别人,又毒害自己。一旦沾染,就难以自拔。由周瑜、庞涓至死都不改的嫉妒心,可以看出这一点。据医学家分析,嫉妒心作为一种不良心理,极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在西方,著名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也在不断地告诫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心存嫉妒的恶毒的人下场是很可悲的。从历史上看,出于嫉妒、恶毒,想加害于人的人,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或遗臭万年、或沦为笑。因此,妒嫉心害人害己绝非虚言。任何一个立志做好人的正人君子,都应该诚心的为他人的优点与长处而鼓掌,以博大的怀看待他人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