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篇 楚游日记-3

〔搜剔久之〕乃下。由庵侧南行二里,有溪自西南山凹来, 大与阳溪似。过溪一里,东南转出山嘴,复与潇江遇。于是西 南溯江三里,则双牌在焉。适舟至,下舟,已下舂日落矣。双 牌聚落亦不甚大,其西南豁然,若可远达,而舟反向南山泷中 人。盖潇水南自青口与沲水合,即入山峡中,是曰泷口。北行七十里,皆连山骈峡,亏蔽天日,〔且水倾泻直中下,〕一所云 “泷”湍急之河流也。泷中有麻潭驿,属零陵。驿南四十里属 道 〔州〕,驿北三十里属零陵。按其地即丹霞翁宅也,《志》云: 在府南百里零陵泷下,唐永泰年号,公元七六五—七六六年中有泷水 令唐节,去官即家于此泷,自称为丹霞翁。元结自道州过之, 为作宅刻铭。然则此泷北属零陵,故谓之零陵泷。而所谓泷水 县者,其即此非耶?又按《志》永州南六十里有雷石镐,当泷 水口,唐置。则唐时泷水之为县,非此而谁耶?时风色甚利, 薄暮,乘风驱舟上滩,卷浪如雷。五里入泷,又五里泊于横口, 江之东岸也,官道在西岸,为雷石镇小墅耳。

〔自永州至双牌,陆五十里,水倍之。双牌至道州,水陆 俱由泷中行,无他道。故泷中七十里,止有顺逆分,无水陆异。出泷至道州,又陆径水曲矣。〕十六日平明行,二十里,为麻潭驿,其地犹属零陵,而南 即道州界矣。自入泷来,山势逼束,石滩悬亘,而北风利甚, 卷翠激玉,宛转凌波,不觉其难,咏旧句“舡梭织峰翠,山轴 卷溪绡 ”,《下宁洋溪中诗》。若为此地设也。其处山鹃盛开, 皆在水涯岸侧,不作蔓山布谷之观,而映碧流丹,老觉有异。

二十里,吴垒铺,其西南山稍逊,舟反转而东。又五里,复南 转,其东北岸有石,方形叠砌,围亘山腰,东下西起,若甃而 成者,岂垒之遗者耶?又十里,山势愈逼束,是为泷口。又五 里,泊于将军滩。滩有峰立泷之口,若当关者然。溯流出泷, 划然若另辟区宇。是夜月明达旦,入春来所未有。

十七日平明行,水径迂曲,五里至青口。一水东自山峡中 出者,宁远道也,此水最大,即潇水也;一水南自平旷中来者, 道州道也,此水次之,即沲水也,〔水小弱。〕乃舍潇而南溯沲。

又五里为泥江口。按《志》有三江口,为潇、沲、营合处,问 ?? 之舟人,皆不能知,岂即青口耶?但营水之合在上流耳。〔水西 通营阳,舟上罗坪三日程,当即营水矣。〕又三十里,抵道州东 门,绕城南,泊于南门。下午入城,自南门入,过大寺,名报 恩寺。由州前抵西门。登南城回眺,乃知道州城南临江水,东 南西三门俱南濒于江,惟北门在内。盖沲水自江华,掩、遨二 水自永明,俱合于城西南十五里外,东北来,抵城西南隅,绕 南门至东门,复东南去,若弯弓然,而城临其背。西门有濂溪 水,西自月岩,翼云桥跨其上。东门亦水自北来注,流更微矣。

迨暮,仍出南门,宿舟中。夜复雨。

道州附郭有四景:东有响石,即五如石。西有濂溪,北有 九井,南有一木。南门外一大木卧江底。

十八日天光莹彻,早饭登涯。由南门外循城半里,过东门, 又东半里有小桥,即涍泉入江处也。桥侧江滨有石突立,〔状如 永州愚溪桥,透漏耸削过之〕分岐空腹,其隙可分瓣而入,其 窦可穿瓠而透,所谓五如石也。中有一石,南之声韵幽亮,是 为响石。按元次山《道州诗题》石则有五如、窊即凹樽,泉则 有潓、漫等七名,皆在州东,而泉经一涍而可概其余,石得五 如而窊樽莫觅。屡询,一儒生云 :“在报恩大寺。”然无序云, 在州东左湖中石山巅。石窊可樽,其上可亭,岂可移置寺中者, 抑寺即昔之左湖耶?质之其人,曰:“入寺自知。”乃入东门, 经南门内,西过报恩寺,欲入问窊樽石,见日色丽甚,姑留为 归途探质。亟出西门,南折过翼云桥,有二岐。从西二十五里 为濂溪祠,又十里为月岩;又南为十里铺,又六十里为永明县; 十里铺侧有华岩,由岩下间道可出濂溪祠。余欲兼收之,遂从 南行。大道两傍俱分植乔松,如南岳道中,而此更绵密。有松 自下分柯五六枝,丛挺竞秀,此中特见之,他所无也。自州至 永明,松之夹道者七十里,栽者之功,亦不啻甘棠矣。州西南 ?? 冈陀高下,置道因之。而四顾崇山开远,惟西北一山最高而较 近,则月岩后所倚之大山也。至十里铺东,从小径北向半里, 为华岩。洞门向北,有小水自洞下出。由洞入,止闻水声,而 不见水。转东三丈余,复南下,则穹然深暗,不复辨光矣。时 洞北有僧寮,行急不及入觅火炬,闻其内止一炬可尽,亦不必 觅也。遂从寮右北向小径行。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 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飏飘舞,升降宛转,如在 乱云叠浪中,令人茫然,方向(莫)

辨。然无大山表识,惟西 北崇峰,时从山隙瞻其一面,以为依归焉。五里,横过山蹊, 四五里,渡一小石桥,又逾岭,得大道西去。随之二里,又北 入小径,沿石山之嘴,共四里而转出平畴,则道州西来大道也, 又一里而濂溪祠在焉。祠北向,左为龙山,右为象山,皆后山, 象形,从祠后小山分支而环突于前者也。其龙山即前转嘴而出 者,象山则月岩之道所由渡濂溪者也。祠环于山间而不临水, 其前扩然,可容万马,乃元公所生之地,今止一二后人守其间, 而旁无人焉。无从索炊,乃西行。一里,过象山,沿其北,又 一里,渡濂溪。〔溪自月岩来,至此为象山东障,乃北走,又东 至州西入沲水。〕从溪北溯流西行,五里而抵达村,为洪氏聚族。

乃卧而候饭,肆中无酒,转沽久之,下午始行。遂西南入山。

路傍先有一峰圆锐若标,从此而乱峰渐多,若卓锥,若骈指, 若列屏,俱环映于大山之东,分行逐队,牵引如蔓,皆石骨也。

又五里,南转入乱山之腋。又三里,西越一岭,望见正西一山, 若有白烟一脉抹横其腰者,即月岩上层所透之空明也。盖正西 高山屏立,若齐天之不可阶,东下第三层而得此山,中空上蛩, 下辟重门,翠微中剜,光映前山,故遥睇若白云不动。又二里, 直抵〔月岩〕山下,从其东麓拾级而上,先入下岩。其岩东向, 中空上连,高蛩若桥,从下望之,若虎之张吻,目光牙状,俨?? 然可畏。复从岩上遍历诸异境,是晚宿于月岩。

十九日自月岩行二里,仍过〔所〕望岩如白烟处。分岐东 南行,穿小石山之腋,宛转群队中。八里出山,渡大溪而东, 是为洪家宅,亦洪氏之聚族也。又东南入小土山,南向山脊行, 三里而下,一里出山,有巨平岩横宕而东。一里,复南向行山 坡,又二里,南上一岭。名银鸡岭。越岭而下,有村两三家。

从其东又三里为武田,自月岩至武田二十里。其中聚落颇盛。

再东半里,即永明之大道也。横大道而过,南沿一小平溪行一 里,渡桥而东又半里,则大溪汤汤介于前矣。是为永明掩、遨 二水,是为六渡。渡江复东南行,陂陀高下,三里为小暑洞。

又东逾山冈,三里得板路甚大,乃南随板路,又十里而止于板 寮,盖在上都之东北矣,问所谓杨子宅、南龙,俱过矣。

二十日从寮中东南小径,一里,出江华大道,遂南遵大道 行,已为火烧铺矣。铺在道州南三十里而遥,江华北四十里而 近。又行五里为营上,则江华、道州之中,而设营兵以守者也。

其后有小尖峰倚之。东数里外有峰突屼,为杨柳塘,由此遂屏 亘而南,九疑当在其东矣。西南数里外,有高峰圆耸,为斜溜。

其南又起一峰,为大佛岭,则石浪以后云山也。自营上而南, 两旁多小峰巑岏。又五里,为高桥铺。又三里,有溪自西而东, 石骨嶙峋,横卧涧中,济流漱之,宛然包园石壑也。溪上有石 梁跨之,当即所谓高桥矣。又南七里,为水塘铺。自高桥来, 途中村妇多觅笋箐中,余以一钱买一束,携至水塘村家煮之, 与顾奴各啜二碗,鲜味殊胜,以筒藏其半而去。水塘之西,直 逼斜溜,又南,斜溜、大佛岭之间,有小峰东起,若纱帽然。

又五里为加佑铺,则去江华十里矣。由铺南直下,从径可通浪 石寺。转而东南从岭上行,共六七里而抵江华城西。盖自高桥 铺南,名三十里,而实二十五里也。循城下抵南门,饭于肆。

?? 又东南一里,为麻拐岩。一名回龙庵。由回龙庵沿江岸南行半 里,水分二道来:一自山谷中出者,其水较大,乃沲水也;一 自南来者,亦通小舟,发源自上武堡。盖西界则大佛岭、班田、 嚣云诸山迤逦而南去,东界则东岭、苦马云诸峰环转而南接, 独西南一坞遥开,即所谓上武堡也,其西南即为广西富川、贺 县界。〔大小二江合于麻拐岩之南。大江东源锦田所,溯流二百 余里,舟行三、四日可至;小江南自上武堡,舟溯流仅到白马 营,可五十里。然入江之口,即积石为方堰,置中流,横遏阻 碍江舟,不得上下,堰内另置小舟,外有桥,横板以渡。白马 营东大山曰吴望山,有秦洞甚奇,惜未至;又南始至上武堡, 堡东大山曰冬冷山。二山之水合出白马营,为小江上流云。乃〕 沿南小江岸又西行三里,是为浪石寺。小江中石浪如涌,此寺 之所由得名也。寺有蒋姓者成道,今肉身犹在,即所称“一刀 屠”也。浪石有“一刀屠”肉身,其面肉如生。碑言姓蒋,即 寺西村人。宋初,本屠者,卖肉,轻重俱一刀而就,不爽镯铢。

既而弃妻学道,入大佛岭洞中,坐玉柱下。久之,其母入洞, 寻得拜之,遂出洞,坐化于寺。后有盗欲劫江华库,过寺,以 占取决,不吉。盗劫库还,遂剖其腹,取心脏而去。此亦“一 刀屠”之报也。其身已髹,而面尚肉,头戴香巾,身袭红褶, 为儒者服,以子孙有青其衿者耳。是日止于浪石寺,但其山僧 甚粗野。

二十一日饭于浪石寺。欲往莲花洞,而僧方聚徒耕田,候 行路者,久之得一人,遂由寺西遵大路行。南去山尽为上武堡, 贺县界 。西逾大佛坳为富川道。〔坳去江华西十里。闻逾坳 西二十里,为崇柏,即永明界;又西二十五里,过枇杷所,在 永明东南三十里,为广西富川界;更西南三十里,即富川县治 云。〕七里,直抵大佛岭下。先是,路左有一岩,若云楞嵌垂,?? 余疑以为即是矣,而莲花岩尚在路右大岭之麓。乃从北岐小径 入,不半里,至洞下。导者取枯竹一大捆,缚为六大炬分肩以 出,由路左洞披转以入。还饭于浪石,已过午矣。乃循旧路, 抵麻拐岩之西合江口 ,有板架江坝外为桥,乃渡而南。东南 二里,至重元观,寺南一里,入狮子岩洞。出洞四里,渡小江 桥,经麻拐岩 ,北登岭,直北行 ,已过东门外矣 。又北逾 一岭,六里,渡沲水而北,宿于江渡。

二十二日昧爽,由江渡循东山东北行。十里为蜡树营。由 此渐循山东转,五里,过鳌头源北麓。二里,至界牌,又三里, 过石源,又五里,过马冈源。自鳌头源突于西北,至东北马冈 源,皆循山北东向行,其山南皆瑶人所居也。马冈之北,犹见 沲水东曲而来,马冈之北,始见溪流自南而北。又东七里,逾 虎版石。自界牌而来,连过小岭,惟虎版最高。逾岭又三里, 为分村,乃饭。村南大山,内有分岭。谓之“分”者,岂瑶与 民分界耶?东三里,渡大溪,南自九彩源来者。溪东又有山横 列于南,与西来之山似。复循其北麓行七里,至四眼桥,有溪 更大,自顾村来者,与分村之水,皆发于瑶境也。渡木桥,颇 长,于是东登岭。其先只南面崇山,北皆支冈条下;至是北亦 有山横列,路遂东行两山之间。升踄冈坳十里,抵孟桥西之彭 家村,乃宿。是日共行五十里,而山路荒僻,或云六十里云。

二十三日五鼓,雨大作。自永州来,山田苦旱,适当播种 之时,至此嗷嗷已甚,乃得甘霖,达旦不休。余僵卧待之,晨 餐后始行,持盖草履,不以为苦也。东一里,望见孟桥,即由 岐路南行。盖至是南列之山已尽,遂循之南转。五里,抵唐村 坳。坳北有小洞东向,外石辚峋,俯而入,下有水潺潺,由南 窦出,北流而去。乃停盖,坐久之。逾岭而南,有土横两山, 中剖为门以适行,想为道州、宁远之分隘耶。于是连涉两三岭,?? 俱不甚高,盖至是前南列之山转而西列,此皆其东行之支垅, 而其东又有卓锥列戟之峰,攒列成队,亦自南而北,与西面之 山若排闼门者。然第西界则崇山屏列,而东界则乱阜森罗,截 级不紊耳,直南遥望两界尽处,中竖一峰,如当门之标,望之 神动,惟恐路之不出其下也。过唐村坳,又五里而至大洋。道 州来道亦出此。其处山势忽开,中多村路。又南二里,东渡一 桥,小溪甚急。逾桥则大溪洋洋,南自九疑,北出青口,即潇 水之上流矣。北望小溪入江之口,有众舟舣停泊其侧。小舟上 至鲁观,去九疑四五里,潇江与母江合处。渡大溪,是为车头。

又东南逾岭,共六里,为红洞。市米而饭,零雨犹未止。又东 南行六里,直逼东界乱峰下,始过一小峰,巉石岩岩,东裂一 窍,若云气氤氲。攀坐其间,久之雨止,遂南从小路行。四里, 过一村 。曰大盖。又南二里至掩口营,始与宁远南来之路合, 〔北去宁远三十里〕掩口之南,东之排岫,西之横嶂,至此 凑合成门,向所望当门之标,已列为东轴之首,而西嶂东垂, 亦竖一峰,北望如插屏,逼近如攒指,南转如亘垣,若与东岫 分建旗鼓而出奇斗胜者。二里,出凑门之下,水亦从其中南出, 其下平畴旷然 ,东西成壑 。于是路从西峰之南,转西向行。

又三里而至路亭。路亭者,王氏所建,名应丰亭,其处旧名周 家峒王氏之居在焉。王氏,世家也,因建亭憩行者,会发乡科 中乡试,故遂以“路亭”为名。是日止行三十五里 ,计时尚 早,因雨湿衣透,遂止而向薪焉。

二十四日雨止而云气蒙密。平明,由路亭西行,五里为太 平营,而九疑司亦在焉。由此西北入山,多乱峰环岫,盖掩口 之东峰,如排衙列戟,而此处之诸岫,如攒队合围,俱石峰森 罗。〔中环成洞,穿一隙入,如另辟城垣。山不甚高,而〕窈窕 回合,真所谓别有天地也。途中宛转之洞,卓立之峰,玲拢之?? 石,喷雪惊涛之初涨。潆烟沐雨之新绿,如是十里而至圣殿。

圣殿者,即舜陵也。余初从路岐望之,见颓垣一二楹,而路复 荒没,以为非是,遂从其东逾岭而北。二里,遇耕者而问之, 已过圣殿而抵斜岩矣。遂西面登山,则穹岩东向高张,势甚宏 敞。洞门有石峰中峙,界门为两,飞泉倾坠其上,若水帘然。

岩之右,垂石纵横,岩底有泉悬空而下,有从垂石之端直注者, 有从石窦斜喷者,众隙交乱,流亦纵横交射于一处,更一奇也。

其下复开一岩,深下亦复宏峻,然不能远入也。岩后上层复开 一岩,圆整高朗,若楼阁然,正对洞门中峙之峰,〔两瀑悬帘其 前,为外岩最丽处。〕其下有池,潴水一方,不见所出之处,而 水不盈。池之左复开一门,即岩后之下层也。由其内坠级而下, 即深入之道矣。余既至外岩,即炊米为饭,为深入计。僧明宗 也,曰:“此间胜迹,近则有书字岩、飞龙岩,远则有三分石。

三分石不可到,二岩君当先了之,还以余晷剩余时间入洞,为 秉烛游,不妨深夜也 。”余颔之。而按《志》求所谓紫虚洞, 则兹洞有碑称为紫霞,俗又称为斜岩,斜岩则唐薛伯高已名之, 其即紫虚无疑矣。求所谓碧虚洞、玉琯岩、高士岩、天湖诸胜, 俱云无之。乃随明宗为导,先探二岩。

出斜岩北行,下马蹄石,其阴两旁巉石嵯峨,叠云耸翠, 其内乱峰复环回成峒山洞。盖圣殿之后,即峙为萧韶峰,萧韶 之西即起为斜岩。山有岭界其间。岭北之水,西北流经宁远城, 而下入于潇江,即舜源水也。岭南之水,西北流经车头,下会 舜源水而出青口,即潇水也。萧韶、斜岩之南北,俱乱峰环峒, 独此二峰之间,则峡而不峒,盖有岭过脊于中,北为宁远县治 之脉也。马蹄石南,其峒宽整,问其名,为九疑洞。余疑圣殿、 舜陵俱在岭北,而峒在岭南,益疑之。已过永福寺故址,础石 犹伟,已犁为田。又南过一溪,即潇水之上流也。转而西共三?? 里,入书字岩。岩不甚深,后有垂石夭矫,如龙翔凤翥飞举。

岩外镌“玉琯岩”三隶字,为宋人李挺祖笔。岩右镌“九疑山 “又名苍梧山三大字,为宋嘉定六年知道州军事莆田方信孺笔。

其侧又隶刻汉蔡中郎《九疑山铭》为宋淳祐六年郡守潼川李袭 之属郡人李挺祖书。盖袭之既新其宫,因镌其铭于侧以存古迹。

后人以崖有巨书,遂以“书字”名,而竟失其实。始知书字岩 之即为玉琯,而此为九疑山之中也。始知在箫韶南者为舜陵, 在玉琯岩之北者,为古舜祠。后人合祠于陵,亦如九疑司之退 于太平营,沧桑之变如此。土人云:永福(寺)

昔时甚盛,中 有千余僧常住,田数千亩,是云永福即舜陵。称小陵云:义以 玉琯、舜祠相迫,钦癸绎扰,疏请合祠于陵。令舜陵左碑,俱 从永福移出。后玉琯古祠既废,意寺中得以专享,不久,寺竟 芜没,可为废古之鉴。

余坐玉琯中久之,因求土人导往三分石者。土人言 :“去 此甚远,俱瑶窟中,须得瑶人为导。然中无宿处,须携火露宿 乃可 。”已而重购得一人,乃平地瑶刘姓者,期以明日晴爽乃 行。不然,姑须之斜岩中。乃自玉琯还,过马蹄石之东,入飞 龙岩。岩从山半陷下,内亦宽广,〔如斜岩外层之南岩,〕有石 坡中悬,而无宛转之纹。岩外镌“飞龙岩”三字,岩内镌“仙 楼岩”三字,俱宋人笔。

出洞,复逾马蹄石,复共三里而返斜岩。明宗乃出火炬七 枚,与顾仆分携之,仍爇炬前导。始由岩左之下层捱隙历蹬而 下,水从岩左飞出,注水流与人争级,级尽路竟,水亦无有。

东向而入,洞忽平广。既而石田鳞次,水满其中,遂塍上行, 下遂坠成深壑。石田之右,上有石池,由池涉水,乃杨梅洞道 也。舍〔之〕,仍东下洞底。既而涉一溪,其水自西而东,向洞 内流。截流之后,循洞右行,路复平旷,洞愈宏阔。有大柱端?? 立中央,直近洞顶,若人端拱者,名曰“石先生 ”。其东复有 一小石竖立其侧,名曰“石学生 ”,是为教学堂。又东为吊空 石,一柱自顶下垂,半空而止,其端反卷而大。又东有石莲花、 擎天柱,皆不甚雄壮。于是过烂泥河,即前所涉之下流也。其 处河底泥泞,深陷及膝,少缓,足陷不能拔。于是循洞左行, 左壁崖片楞楞下垂,有上飞而为盖者,有下庋而为台者,有中 凹而为床、为龛者,种种各有名称,然俚不足纪也。南眺中央 有一方柱,自洞底屏立而上,若巨笏竹片然。其东有一柱,亦 自洞底上穹,与之并起,更高而巨。其端有一石旁坐石莲上, 是为观音座。由此西下,可北绕观音座后。前烂泥河水亦绕观 音座下西来,至此南折而去。洞亦转而南,愈宏崇,游者至此 辄止,以水深难渡也。余强明宗渡水,水深逾膝,〔然无烂泥河 泞甚。〕既渡,南向行,水流于东,路循其西,四顾石柱参差高 下,白如羊脂,是为雪洞。以其色名也。又前为风洞,以其洞 转风多也。既而又当南下渡河,明宗以从来导游,每岁不下百 次,曾无至此者。故前遇观音座,辄抽炬竹插路为志记号,以 便归途。时余草履已坏,跣一足行,〔先令顾仆携一緉双备坏者, 以渡河水深,竟私置大士座下〕不能前而返。约所入已三里余 矣。〔闻其水潜出广东连州,恐亦臆论,大抵入潇之流,然所进 周通,正无底也。〕还过教学堂,渡一重河,上石田,遂北入杨 梅洞。先由石田涉石池,池两崖石峡如门,池水满浸其中,涉 者水亦逾膝,然其下皆石底平整,四旁俱无寸土。入峡门,有 大石横其隘。透隘入,复得平洞,宽平广博。其北有飞石平铺, 若楼阁然,有隙下窥,则石薄如板,其下复穹然成洞,水从下 层奔注而入,即前烂泥诸河之上流也。洞中产石,圆如弹丸, 而凹面有蝟同“猬”纹,“杨梅”之名以此。然其色本黄白, 说者谓自洞中水底视,皆殷紫,此附会也。〔此洞所入水,即岩?? 外四山,洼注地中者。此坞东为箫韶峰,西即斜岩,南为圣殿 西岭,北为马蹄石,皆廓高里降,有同釜底,四面水俱潜注, 第不见所入隙耳〕出洞,已薄暮,烧枝炙衣,炊粥而食,遂卧 岩中。终夜瀑声、雨声,杂不能辨,诘朝起视,则阴雨霏霏也。

此岩之瀑,非若他处悬崖泻峡而下,俱从覆石之底,悬穿 窦下注,若漏卮漏斗然。其悬于北岩上洞之前者,二瀑皆然而 最大;其悬于右岩洼洞之上者,一瀑而有数窍,较之左瀑虽小, 内有出自悬石之端者一,出于石底之窦而斜喷者二,此又最奇 也。

二十五日静坐岩中,寒甚。闲则观瀑,寒则煨枝,饥则炊 粥,以是为竟日程。

二十六日雨仍不止。下午,持盖往圣殿,仍由来路北逾岭, 稍东,转出箫韶峰之北。盖箫韶自南而北,屏峙于斜岩之前, 上分两歧,北尽即为舜陵矣。陵前数峰环绕,正中者上岐而为 三,稍左者顶有石独耸。庙中僧指上岐者娥皇峰,独耸者为女 英峰,恐未必然。盖此中古祠今殿,峰岫不一,不止于九,而 九峰之名,土人亦莫能辨之矣。陵有二大树夹道,若为双阙然, 其大俱四人围,庙僧呼为“珠树 ”,而不识其字云。结子大如 指,去壳可食,谓其既枯而复荣,未必然也。两旁桫本甚巨, 中亦有大四围者,寻丈而上,即分岐高耸。由二珠树中入,有 屋三楹,再上一楹。上楹额云“舞干遗化 ”,有虞帝牌位。下 三楹额云“虞帝寝殿 ”,列五六碑,俱世庙、神庙二朝之间者, 无古迹也。二室俱敝而隘,殊为不称。问窆宫落葬之地何在?

帝原与何侯飞升而去,向无其处也。因遍观其碑,乃诗与祝词, 惟慈谿颜鲸。嘉靖间学道。一碑已断,言此地即古三苗地,帝 之南巡苍梧,此心即“舞干羽”之心。若谓地在四岳之外,帝 以髦期之年,不当有此远游,是不知大圣至公无间之心者也。

?? 盖中国诸侯,悉就四岳朝见,而南蛮荒远,故不惮以身过化。

其说似为可取 。李中溪元阳引《山海经》谓帝舜炼丹于紫霞 洞,白日上升。《三洞录》谓帝舜禅位后,炼丹于此。后儒者 不欲有其事,谓帝崩于苍梧之野;而道者谓其在九疑中峰。夫 圣人之初,原无三赦之名,圣而至于神,上天下地,乃其余事。

及执儒者,三见而辨其事,不亦固哉。后其侄李恒颜宰宁远, 跋其后 ,引《艺文志》载蔡邕谓舜在九疑解体而升。书曰: “陟方乃死。”韩愈曰:“陟,升也,谓升天也。”《零陵郡忠》 载道家书,谓帝厌治天下,修道九疑,后遂仙云。宁远野史《何 侯记》载,负元君家九疑,修炼丹药功成,帝舜狩止其家。帝 既升遐,负元君亦于七月七日升去。是兹地乃舜鼎湖,非陵寝 也。且言苍梧在九疑南二百里,即崩苍梧,葬九疑亦无可疑者。

唐元次山之说似未必然,其说种种姑存之。惟寝殿前除露立一 碑甚钜,余意此必古碑,冒雨趋视之,乃此山昔为瑶人所据, 当道剿而招抚之者。其右即为官廨,亦颓敝将倾,内有一碑已 碎,而用木匡其四旁。亟读之,乃道州九疑山《永福禅寺记》, 淳熙七年庚子公元一一八零年道州司法参军长乐郑舜卿撰,知湖、 梧州军州事河内向子廓书。书乃八分体,遒逸殊甚。即圣殿古 碑,从永福移出者,然与陵殿无与,不过好事者惜其字画之妙, 而移存之耳。然此廨将圮,不几为永福之续耶?舜卿碑中有云: “余去年秋从山间谒虞帝祠,求何侯之丹井、郑安期之铁臼, 访成武丁于石楼,张正礼于娥皇,与萼绿华之妙想之故迹,乃 了无所寄目,留永福寺齐云阁二日,桂林、万岁诸峰四顾如指, 主僧意超方大兴工作,余命其堂曰彻堂 。”廨后有室三楹,中 置西方圣人,两头各一僧栖焉,亦荒落之甚。乃冒雨返斜岩, 濯足炙衣,晚餐而卧。

二十七日雨色已止,而浓云稍开。亟饭,逾马蹄石岭,三?? 里,抵玉琯岩之南,觅所期刘姓瑶人,欲为三分石之行。而其 人以云雾未尽,未可远行,已往他所矣。复期以明日。其人虽 不在,而同居一人于山中甚熟,惜患疮不能为导,为余言:玉 琯乃何侯故居,古舜祠所在,其东南山上为炼丹观故址。《志》 言在舜庙北箫韶、杞林之间,中有石臼,松穿臼而生,枝柯拳 曲如龙。余遍询莫知其处,想郑舜卿所云访郑安期之铁臼,岂 即此耶?然宋时已不可征矣。《志》又引《太平广记》,鲁妙典 为九疑女冠,麓林道士授《太洞黄庭经》入山十年,白日升天, 而山中亦无知者。九疑洞之西,地名有鲁观,亦无余迹。舜卿 碑所云玉妙,想岂即其人耶?舜卿《永福碑》又云 :“访成武 丁于名楼 。”楼亦无征矣。飞龙洞又名仙楼岩,岂即石楼之谓 耶?不然,何以又有此镌也?由此东行五十里,有三石参天, 水分三处,俗呼为舜公石,即三分石也。〔路已湮。〕由此南行 三十里,有孤崖如髻,盘突山顶,欲呼为舜婆石。〔有径可达。〕 其下有蒲江,过岭为麻江,由麻江口搭筒橹舡可达锦田其人以 所摘新茗为献。乃仍返斜岩。中道过永福故址,见其南溪甚急, 虽西下潇江,而东北南三而皆予所经,未睹来处,乃溯流寻之。

则故址之左,石崖倒悬,水由下出,崖不及水者三尺,而其下 甚深,不能入也。过马蹄石,见岭北水北流,忆昨过圣殿西岭, 见岭南水南流,疑其水俱会而东去,因东趋箫韶北麓,见其水 又西注者,始知此坞四面之水俱无从出,而杨梅下洞之流为烂 泥河者,即此众水之沁地而入者也。两岭之间,中有釜底凹向, 名山潭,有石穴在桑坞中,僚人耕者以大石塞其穴,水终不蓄。

桑园叶树千株,蚕者各赴采,乃天生而无禁者。是日仍观瀑炙 薪于岩中,而云气渐开,神为之爽。因念余于此洞有缘,一停 数日,而此中所历诸洞,亦不可无殿最顺序,因按列书之为永 南洞目。月岩第一,道州;紫霞洞第二,九疑;莲花洞第三,?? 江华;狮岩第四,江华;朝阳岩第五,永州;澹岩第六,永州, 大佛岭侧岩第七,江华;玉琯岩第八,九疑;华岩第九,道州; 月岩南岭水洞第十,道州;飞龙岩第十一,九疑;麻拐岩第十 二,江华。此外尚有经而不胜书,胜而不及到者,不罄附于此。

二十八日五鼓,饭而候明。仍过玉琯南觅导者。其人始起 炊饭,已乃肩火具前行。即从东上杨子岭,二里登岭,上即有 石,人立而起,兽蹲而龙蝘同“偃 ”,即仰面而卧,其上皆盘 突。从岭上东南行坳中,地名茅窝。三里,皆奇石也。下深窝, 有石崖嵌削,青玉千丈,四面交流,捣入岩洞,坠巨石而下, 深不可测,是名九龟进岩,以窝中九山如龟,其水皆向岩而趋 也。其岩西向,疑永福旁透崖而出者,即此水也。又东南二里, 越一岭,为蟠龙峒水口。峒进东尚深,内俱高山瑶。又登岭一 里,为清水潭。岭侧有潭,水甚澄澈。〔其东下岭,韭菜原道也。〕 又东南二里,渡牛头江。江水东自紫金原来,江两崖路俱峭削, 上下攀援甚艰,时以流贼出没,必假道于此,土人伐巨枝横截 崖道,上下俱从树枝,或伏而穿其胯,或骑而逾其脊。渡江即 东南上半边山,其东北高山为紫金原,山外即蓝山县治矣。其 西南高山为空寮原,再南为香炉山。空寮原山上有白石痕一幅, 上自山巅,下至山麓,若悬帛然,土人谓之“白绵 ”。香炉 山在玉琯岩南三十里,三分石西北二十里,高亚于三分石,顶 有澄潭,广二三亩,其中石笋两枝,亭亭出水面三丈余,疑即 《志》所称天湖也。第《志》谓在九疑麓,而此在山顶为异, 若山麓则无之。由〔半边〕山上行五里,稍下为狗矢窝。于是 复上,屡度山脊,狭若板筑,屡踄山顶,下少上多,共东南五 里而出鳌头山。先是积雾不开,即半边、鳌头诸山,近望不及, 而身至辄现。至是南眺三分石,不知所在。顷之而浓云忽开, 瞥然闪影于高峰之顶,与江山县江郎山相似。一为浙源,一为?? 潇源,但江郎高矗山半,此悬万峰绝顶为异耳。〕半边、鳌头二 山,其东北与紫金夹而为牛头江,西南与空寮〔香炉〕夹而为 潇源江,即三分石水。此乃两水中之脊也。二水合于玉琯东南, 西下鲁观与蒲江合,始胜如叶之舟而出大洋焉。由鳌头东沿岭 半行,二里始下。三里下至烂泥河,始得水而炊,已下午矣。

由烂泥河东五里逾岭,岭侧小路为冷水坳,盗之内薮也。下岭 三里为高梁原,乃蓝山西境,亦盗之内薮也。此岭乃蓝山、宁 远分界,在三分石之东 ,水亦随之。〔余往三分石,下烂泥河〕 于是与高梁原分道。折而西南行,又上一岭,山花红紫斗色, 自鳌头山始见山鹃蓝花。至是又有紫花二种,一种大,花如山 茶;一种小,花如山鹃,而艳色可爱。又枯树间蕈黄白色,厚 大如盘。余摘袖中,夜至三分石,以箐穿而烘之,香正如香蕈。

山木干霄。此中山木甚大,有独木最贵,而楠木次之。又有寿 木,叶扁如侧柏,亦柏之类也。巨者围四、五人,高数十丈。

潇源水侧渡河处倒横一楠,大齐人眉,长三十步不止。闻二十 年前,有采木之命,此岂其遗材耶!上下共五里而抵潇源水。

其水东南从三分石来,至此西去,而经香炉山之东北以出鲁观 者。乃绝流南渡,即上三分岭麓。其岭峻削不容足,细径伏深 箐细竹中,俯首穿箐而上,即两手挽之以移足。其时箐因夙雾 淋漓,既不能矫首其上,又不能平行其下,惟资之为垂空之繘 练汲水之竹绳,则甚有功焉。如是八里,始渐平。又南行岭上 二里。时夙雾仍翳,望顶莫辨,而晚色渐合,遂除箐依松,得 地如掌。山高无水,有火难炊。命导者砍大木积而焚之,因箐 为茵,为火为帏,为度宵计。既瞑,吼风大作,卷火星飞舞空 中,火焰游移,倏而奔突数丈,始以为奇观。既而雾随风阵, 忽仰明星,忽成零雨,拥伞不能,拥被渐湿,幸火威猛烈,足 以敌之。五鼓雨甚,亦不免淋漓焉。

?? 二十九日天渐明,雨亦渐霁。仰见三分〔石〕,露影在指顾 间,辄忍饥冲湿箐而南。又下山二里,始知尚隔一峰也。度坳 中小脊,复南上三里,始有巨石盘崖;〔昨升降处皆峻土,无块 石,〕为导者误。出其南,又一里,东眺矗顶,已可扪而摩之, 但为雾霾,不见真形,进穷磴绝。忽山雨大注,顶踵无不沾濡, 乃返。过巨石崖,见其侧有线路伏深箐中,雨巨不可上,上亦 不得有所见。遂从故道下,至夜来依火处,拟从直北旧路下, 就溪炊米。而火为雨灭,止存余星,急觅干烬引之,荷而下山。

乃误从其西,竟不得路。久之得微涧,遂炊涧中,已当午矣。

踯躅莽箐中,久之,乃得抵涧,则五涧纵横,交会一处,盖皆 三分石西南北三面之水,而向所渡东来一溪在其最北。乃舍其 一,渡其三,而留最北者未渡。循其南涯滩流而东,一里,至 来时所渡处,始涉而北。从旧道至烂泥,至鳌头偶坐。闻兰香 甚,览之即在坐隅,乃携之行。至半边山,下至牛头河,暝色 已合,幸已过险,命导者从间道趋韭菜原。盖以此处有高山瑶 居上。自此而南,绝无一寮小屋,直抵高梁原而后有瑶居也。

初升犹土山,既入而东下,但闻水声潺潺在深壑。暗扪危级而 下,又一里,过两独木桥,则见火光荧荧。亟就之,见其伏畦 旁,亦不敢问。已而有茅寮一二重,呼之,一人辄秉炬出,迎 归托宿焉。问其畦间诸火,则取乖者,盖瑶人以蛙为乖也。问 其姓为邓,其人年及二十,谈山中事甚熟。余感其深夜迎宿, 始知瑶犹存古人之厚也。亟烧枝炙衣,炊粥就枕焉。

三十日以隔宿不寐,平明乃呼童起炊。晨餐后行,始见所 谓韭菜原,在高山之底,亦若釜焉。第不知夜来所闻水声潺潺, 果入洞,抑出峡也。洼中有澄潭一,甚深碧,为龙潭云。西越 一山,共二里过清水潭,又一里半,过蟠龙溪口。又一里半, 逾一岭,过九龟进岩。遂上岭,过茅窝,下杨子岭,共五里, ?? 抵导者家。又三里,还饭于斜洞,乃少憩洞中,以所携兰花九 头花,共七枝,但叶不长耸,不如建耳。栽洞中当门小峰间石 台上以供佛。下午始行,北过圣殿西岭,乃西出娥皇、女英二 峰间,已转而东北行,共十里,过太平营。又北五里,宿于路 亭。〔是夕始睹落照。〕 九疑洞东南为玉琯岩,乃重四围中起小石峰,岩在其下, 西向。有卦山在其西,正当洞门。形如茭也,又似儒巾,亦群 山中特起者。其中平央,南北通达,是为古祠基,所称何侯上 升处也。由此南三十里为香炉山,东南五十余里为三分石,西 三十里为舜母石,又西十里为界头分九,则江华之东界矣。

三分石,俱称其下水一出广东,一出广西,一下九疑为潇 水,出湖广。至其下,乃知为石分三岐耳。其下水东北者为潇 源,合北、西诸水即五涧交会者,出大洋,为潇水之源。直东 者自高梁原为白田江,〔东十五里〕经临江所,〔又东二十里〕 至蓝山县治,为岿水之源。东南者自 〔高梁原东南十五里之〕 大桥下锦田,西至江华县,为沲水之源。其不出两广者,以南 有锦田水横流为〔楚、粤〕界也。锦田东有石鱼岭,为广东连 州界,其水始东南流,〔入东粤耳。〕若广西,则上武堡之南为 贺县界也。

高梁原,为宁远南界、蓝山西界,而地属于蓝,亦高山瑶 也,为盗贼渊薮聚集之地。二月间,出永州杀东安县捕官,及 杀掠冷水湾、博野桥诸处,皆此辈也。出入皆由牛头江,必假 宿于韭菜原、蟠龙洞,而经九疑峒焉。其党约七八十人,有马 二三十匹,创锐罗帜甚备,内有才蓄发者数人,僧两三人,即 冷水坳岭上庙中僧。又有做木方客亦在焉。韭菜原中人人能言 之,而余导者亦云然。

四月初一日五鼓,雨大作,平明冒雨行。即从路亭岐而东?? 北,随萧韶溪西岸行。三里,西望掩口东两山峡,已出其下平 畴矣。于是东山渐豁,溪转而东,路亦随之。又五里,溪两旁 石盘错如斗,水奔束其中,隘处如门,即架木其上以渡。既渡, 循溪南岸行,又二里而抵下观。巨室鳞次,大聚落也。大姓李 氏居之。自路亭来,名五里,实十里而遥,雨深泥泞,俱行田 畦小径间,乃市酒于肆而行。下观之西,有溪自南绕下观而东, 有石梁锁其下流,水由桥下出,东与箫韶水合。其西一溪,又 自应龙桥来会,三水合而胜舟,〔北可二十里至宁远。〕过下观, 始与萧韶水别,路转东南向。南望下观之后,千峰耸翠,〔亭亭 若竹竿玉立,〕其中有最高而锐者,名吴尖山。山下有岩,窈窕 如斜岩云,其内有尤村洞,其外有东角潭,皆此中绝胜处。盖 峰尽干羽之遗,石俱率舞之兽,游九疑而不经此,几失其真形 矣。〔恨未滞杖履意即停留、游览其中,搜剔奇閟也。〕东南二 里,有大溪南自尤村洞来,桥亭横跨其上,是为应龙桥,又名 通济〔桥〕。过桥,遂南入乱峰中。即吴尖山东来余派也。二里 上地宝坪坳,于是四旁皆奇峰宛转,穿瑶房而披锦幛,转一隙 复攒一峒,透一窍更露一奇,至狮象龙蛇夹路而起,与人争道, 恍惚梦中曾从三岛即传说中海上三仙山经行,非复人世所遘相 遇也。共六里,饭于山口峒。由山口南逾一岭,共三里,有两 峰夹道,争奇竞怪。峰下有小溪南向,架桥亭于其上。贪奇久 憩,遇一儒冠者,家尤村之内,欲挽余还其处,为吴尖主人, 余期以异日,问其姓名,为曰王璇峰云。过峡而南,始有容土 负块之山。又五里,逾一岭,为大吉墅,石峰复夹道起。路东 一峰,嵌空玲珑,〔逆悬欹裂,蜃云不足喻其巧,〕余望之神往, 亟披荆入,旨窦隙透漏,或盘空而上,或穿腋而转,莫可穷诘, 惜不能诛茅引级,以极穷尽幽玄之妙也。其西峰悬削亦然。路 出其间,透隘而南,始豁然天开地旷,是为露园下。于是石峰?? 戢影匿迹,西俱崇峦峻岭,东皆回冈盘坂。南二里,遂出大路, 在藕塘、界头二铺之间。又南五里,宿于界头铺,是为宁远、 蓝山之界。其西之大山曰满云山,当是紫金原之背,其支东北 行,界遂因之,再南为天柱山,即《志》所称石柱岩洞之奇者。

余既幸身经山口一带奇峰,又近瞻吴尖、尤村众岫,而所慕石 柱,又不出二里之外,神为跃然。但足为草履所蚀,即以鞋行 犹艰,而是地向来多雨,畦水溢道,鞋复不便。自永州至此, 无处不苦旱,即近而路亭、下观,亦复嗷嗷;而山口以南,遂 充畦浸壑,岂“满云”之验耶!

初二日余欲为石柱游。平明,雨复连绵,且足痛不胜履, 遂少停逆旅。上午雨止,乃东南行。途中问所谓五柱山岩之胜, 而所遇皆行道之人,莫知所在。已而雨止路滑,四顾土人不可 得,乃徘徊其间,庶几一遇。久之,遇樵者,又遇耕者,问石 柱、天柱,皆以无有对。共五里,过一岭,山势大豁,是为总 管庙。亟投庙中问道者,终不能知。又东南行,遥望正东有耸 尖卓立,不辨其为树为石。又五里,抵颜家桥,始辨其为石峰, 而非树影也。颜家桥下小水东北流去。过桥,又东南逾一小岭, 遂从间道折而东向临武道。蓝山大道南行十五里至城。共四里 过宝林寺,读寺前《护龙桥碑》始知宝林山脉由北柱来,乃悟 向所望若树之峰正在寺北,亦在县北,寺去县十五里,此峰在 寺后恰二十里,《志》所称石柱,即碑所称北柱无疑矣。又东过 护龙桥,桥下水南流汹涌,即颜家桥之曲而至者。随溪东行, 于是北瞻石柱,其峰倩削〔如碧玉簪〕,而旁有石崖,亦兀突露 奇,然较之尤村山口之峰,直得其一体,不啻微矣。又二里至 下湾田,有大树峙路隅,上枝分耸,而其下盘曲堆突,大六七 围,其旋窝错节之间,俱受水若洗头盆,亦树妖也。又东,路 出卧石间,溪始折而南向蓝山路。乃东入冈陇二里,有路自西?? 南横贯东北,想即蓝山趋桂阳之道矣。又东沿白帝岭行。盖界 头铺山脉自满云山东北环转,峙而东起为白帝岭。故界头之南, 其水俱南转蓝山,而山自界头西峙巨峰,即九疑东隔,屏立南 绕,东起高岭即白帝,北列夹坞成坪,中环中央,西即蓝山县 治。而路循白帝山南行,屡截支岭,五里,路转南向,又五里 为雷家岭,则白帝之东南尽处也。饭于雷家岭。日未下午,而 前途路沓无人,行旅俱宿,遂偕止焉。既止行,乃大霁。是日 止行三十里,以足裂而早雨,前无宿处也。

初三日中夜起,明星皎然,以为此后久晴可知。比晓,饭 未毕,雨仍下矣。躞蹀小步走泥淖中,大溪亦自蓝山曲而东至, 遂循溪东行。已而溪折而南,路折而东。逾一岭,共五里,大 溪复自南来,是为许家渡。渡溪东行一里,溪北向入峡,路南 向入山。五里为杨梅原,一二家倚山椒,为盗焚破,零落可怜。

至是雨止。又南十里,为田心铺。田心之南,径道开辟,有小 溪北向去,盖自朱禾铺来者。自此路西大山,自蓝山之南南向 排列,而澄溪带之;路东石峰耸秀,亦南向排列,而乔松荫之。

取道于中,三里一亭,可卧可憩,不知行役之苦也。共二十里, 饭于朱禾铺,是为蓝山、临武分界。更一里,过永济桥,其水 东流,过东山之麓,折而北以入岿水者。又南四里为江山岭, 则南大龙之脊,而水分楚、粤矣。〔岭西十五里曰水头,《志》 谓武水出西山下鸬鹚石,当即其处。〕过脊即循水东南,四里为 东村。水由峡中南去,路东南逾岭,直上一里而遥,始及岭头, 盖江山岭平而为分水之脊,此岭高而无关过脉也。下岭,路益 开整,路旁乔松合抱夹立。三里,始行坞中。其坞开洋成峒指 山间平地,而四围山不甚高,东北惟东山最巍峻,西南则西山 之分支南下,言抵苍梧,分粤之东西者也。三里,径坞出两石 山之口,又复开洋成峒。又三里,复出两山口。又一里,乃达?? 垫江铺而止宿焉。南去临武尚十里。是日行六十里,既止而余 体小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