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花悟

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贾惜春的。“虚花悟”,意谓悟到荣华是虚幻的。“虚花”,犹言镜中花。

【注释】

1.“将那”句——与前“判词”所说“勘破三春”意同。

2.桃红柳绿——喻荣华富贵。待如何——结果怎么样呢?

3.韶华——大好春光。这里又喻所谓“凡心”。

4.天和——即所谓元气。“清淡天和”,既是与自然界浓艳的春光相对的天地间清淡之气,又指人体的元气,因为古时有所谓不动心、不劳形、清净淡泊可保持元气不受耗伤的说法。所以,“觅天和”亦即所谓养性修道。《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5.天上夭桃、云中杏蕊——比喻富贵荣华。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封建士大夫以天、日称皇帝,以雨露喻君恩,所以高蟾借天上桃杏比在朝的显贵,以秋江芙蓉自况。夭桃,语本《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夭夭,美而盛的样子。又旧时以“夭桃禾农李”为祝颂之辞,与曲子说惜春不嫁人而为尼的命运也相适合。

6.“到头来”句——说桃杏虽盛,但等不到秋天而早已落尽。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季来象征人世间不可避免的衰败。从其他线索看,原稿写贾府之败时在秋天,因此,这一句含义双关。

7.则看——只见。白杨村——古人在墓地多种白杨,后来常用白杨暗喻坟冢所在。《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8.青枫林——李白遭流放,杜甫疑其已死,作《梦李白》诗说:“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这里青枫林是借用,意同“白杨村”。

9.的是——真是。

10.生关死劫——佛教把人的生死说成是关头、劫数。劫,厄运。

11.“西方”二句——喻指皈依佛教,求得超度,修成正果。佛教源于西域,据传释迦牟尼在树下觉悟成佛的“宝树”虽然也枝叶婆娑,但那是菩提树,不叫“婆娑”。我国传说中婆娑树是有的,与西方佛教无关,也并不结什么果。乐史《太平寰宇记》:“日月石在夔州东乡,西北岸壁间悬二石,右类日,左类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树一枝。”人有疑“婆娑”二字为作者一时误写,其实不误,它作为皈依佛门的象征至少在清代是周知的。如爱新觉罗·晋昌《题阿那尊像册十二绝》之二:“手执金台妙入神,婆娑树底认前因”,即是。(见文雷《红楼梦外编》,辽宁一师《〈红楼梦〉研究资料选集》第三集页)长生果,即《西游记》中所写的人参果,俗传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果,又是佛家语,指修行有成果。这里,作者是捏合传说以取喻,暗示惜春终于逃避现实,出家为尼。

【鉴赏】

贾惜春“勘破三春”,披缁为尼,这并不表明她在大观园的姊妹中见识最高、最能悟彻人生的真谛。恰恰相反,作者在小说中非常深刻地对惜春作了解剖,让我们看到她所以选择这条生活道路的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她在贾氏姊妹中年龄最小,当她逐渐懂事的时候,周围所接触到的多是贾府已趋衰败的景象。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为自己的未来担忧,现实的一切既对她失去了吸引力,她便产生了弃世的念头。主观上,则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她那种毫不关心他人的孤僻冷漠性格,这是典型的利已主义世界观的表现。人家说她是“心冷嘴冷的人”,她自己的处世哲学就是“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抄捡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鬟入画,而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就是她麻木不仁的典型性格的表现。所以,当贾府一败涂地的时候,入庵为尼便是她逃避统治阶级内部倾轧保全自己的必然道路。对于皈依宗教的人物的精神面貌作如此现实的描绘,而绝不在她们头上添加神秘的灵光圈,这实际上已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因为,曹雪芹用他的艺术手腕“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同样,曹雪芹也没有按照佛家理论,把惜春的皈依佛门看作是登上了普济众生的慈航仙舟,从此能获得光明和解脱,而是按照现实与生活的逻辑来描写她的归宿。“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在原稿中,她所过的“缁衣乞食”的生活,境况也要比续书所写的悲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