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起义

赤眉起义

东方的琅邪郡海曲县[在山东省日照县]有个公差,叫吕育。他没依着县官的命令去打那些交不出捐税的穷哥儿们。县长硬说他勾结刁民,反抗官府,把他办成死罪,杀了。这就激起了公愤。吕育的妈妈挺有魄力,约会了一百多个穷苦农民替她儿子报仇,杀了那个狗官。穷哥儿们跟着吕妈妈来到黄海一个小岛上,瞅着机会就上岸攻打官府,打开监狱,打开粮仓。等到大队的官兵调到那儿,他们早就下了海了。吕妈妈的名声越来越大,没多少日子,跟着吕妈妈的就有一万多人。

第二年[公元18 年],莒县[在山东省,莒[jǔ]又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名叫樊崇。莒县官兵多,防守严,樊崇他们没能打进去。他们就以泰山为根据地,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回打击官府。不到一年工夫,各地投奔樊崇的就有一万多人。后来,吕妈妈害病死了。她手下的一万多人都上了泰山,归附樊崇。这支起义军的声势也大了起来。

公元21 年,王莽派大将景尚带兵去围剿,打了个大败仗,连景尚也叫起义军给杀了。

王莽得到消息,眼睛往上一翻,差点儿背过气去。他对太师王匡[和绿林起义军的首领王匡是同名同姓的另一个人]说:“荆州的盗贼还没消灭,琅邪的盗贼又起来了,不给他们点儿严厉的,那还了得!”太师王匡说:“只要集中兵马,先打一头,看他们活得了活不了。”王莽很赞成先打一头的打法,他说:“好,先去剿灭琅邪的盗贼。要多带兵马,两万不够,五万,五万不够,十万。”他就派太师王匡亲自出马,再派更始将军廉丹当副手,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又去围剿樊崇军。

樊崇他们听到了风声,准备跟官兵大战一场。他们怕打起仗来,人马混杂,自己不认识自己人,就想了一个办法,叫起义的农民都在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记号,二来也好显出起义军的威严。为了这个缘故,这支东方起义军就得了个外号,叫“赤眉”。

赤眉军只是反抗官府,不伤害老百姓。他们立了两条公约:第一条,杀害老百姓的定死罪;第二条,打伤老百姓的受责打。赤眉军很守纪律,真的到了哪儿,哪儿的老百姓都欢迎。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的官兵正好相反,他们别的本领没有,欺压老百姓可到了家了。他们沿路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老百姓都说:

宁可碰到赤眉,

不要碰到太师;

碰到太师已经糟糕,

碰到更始性命难保。

赤眉兵不怕死,纪律又好,老百姓向着他们。他们的人数比官兵少,力量可比官兵大。开头的时候,廉丹还占上风,以后越打越不行。他们跟赤眉军在须昌[在山东省东平县]大战一场。太师王匡做梦也没想到涂着红眉毛的庄稼人还敢跟他对敌,竟把官兵团团包围住了。官兵不愿意拚命,赤眉军可拚着命攻上来了。樊崇是个大力士,枪头“出出出”地对着太师王匡直扎过来,猛极了。太师王匡举起大刀朝樊崇的肩膀横劈过去,樊崇用枪只一架,就震得他双手发麻。他心想:“哎呀,这么厉害!”拉转马头就往回逃。樊崇的枪头“出出出”地又直逼过来,太师王匡的大腿上给他扎了一枪。樊崇拔出枪来,准备再扎过去,太师王匡仗着马快,一眨巴眼儿跑远了。更始将军廉丹好容易杀出重围,又碰上了一支农民军,末了儿,死在乱军之中。十万官兵,逃了太师,死了大将,没有个发号施令的将官,还卖的什么命啊,乱哄哄地散了一大半,有一部分投降了赤眉军。赤眉军越打越强,人数增加到十多万了。

兵荒马乱且不说,还到处都闹饥荒,关东又有不少人活活地饿死了。逃荒的,逃难的,听说京城长安有粮食,一批一批地往关中拥过去。守关的没

法拦阻,慌忙往上报,说进关的难民有几十万。王莽只好下令开仓发粮,派官吏去救济难民。官吏们层层克扣[Kè-kòu] ,粮食哪会到得了难民嘴里。难民上千上万地死去,长安街上每天都有路倒的。消息传到王莽的耳朵里,他就把管理长安市政的王业叫来,问他:“听说有几十万难民进了关,我马上下令开仓救济。怎么到了今天,据说还有人饿死。这是怎么回事?你是管理京城的朝廷命官,知道不知道?”王业心里早有了底儿,他不慌不忙地说:“这些人都是流氓,不是真正的难民。”他拿了些从菜馆子里买来的米饭和肉羹[gēng]给王莽看,对王莽说:“这是他们吃的东西,不太坏吧!”王莽不相信,吩咐左右再拿些难民的伙食让他看个清楚。这管什么用啊,底下的人早布置好了,叫他不能不信。他透了一口气,说:“这些人吃得这么好,怎么能是难民呐?”经过了这样一番“调查”,他放了心,就派使者分头去催促各路官兵加紧围剿,一定要消灭绿林和赤眉。

绿林军在荆州,赤眉军在东海,打败了王莽的两路大军。别的地方的起义农民听到消息,更加活跃起来,单黄河两岸,就有大小起义军几十路。声势最大的,要数铜马。可是各地的起义军彼此没有联络,都自个儿打自个儿的。

那些地主、豪强和倒了霉的汉朝贵族,趁着机会也混进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在南阳的舂陵县[舂chōng],有一家刘家宗室的子孙,也野心勃勃,发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