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散文《千古憾事》原文

池莉(1957~),湖北沔阳人。著有中篇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等,长篇小说《来来往往》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

女人爱服装,这是毫无道理可讲的天经地义的定理。就像自然界雄性动物天生就有着绚丽的羽毛或者鳞片一样。可是让人纳闷的是为什么女人没有天生的漂亮包装,类似于羽毛鳞片那样的东西,而要让女人自己料理?

自己料理太难了。

当一个女人由一个小女孩子变成少女的时候,她像刚剥出的新鲜玉米那么美好,肢体柔软,肌肉匀称,皮肤跟打了蜡似的闪动着光泽。然而,她没钱。她只能穿妈妈做的泡泡纱连衣裙。这类服装总是不太合身,因为妈妈故意裁大了裙子的腰身,免得女儿过早地暴露曲线。

假如少女有供自己支配的大笔钱,可她又没有对服装的感觉。在服装商店里,她眼花缭乱,左瞧右瞧,认为商店里的服装都挺漂亮,可就是拿不准自己穿哪一件好。少女于是就往大街上看,大街上流行什么她就穿什么。

女人对服装的感觉是需要时间、环境、见识和爱情来唤醒的。服装有质地的要求、颜色的要求、款式的要求和做工的要求。最重要的则要求凌驾于以上四种,这就是对自己与哪一种服装相和谐的准确判断。绝大多数女人在这一点上马失前蹄,不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就是过于自卑了。

纵然女人对服装的感觉般般齐全,但她却已经失去了一生中最佳的身段和肌肤0为了弥补身段和肌肤的缺陷,对服装的要求就更高一筹,需要的将是一流的质地、精细的做工和毫不含糊的独特颜色搭配。那么这种服装肯定价格昂贵,女人还是没有钱。

也许过若干年,女人有钱了,但是一个女人若能赚足可以随意购买昂贵服装的钱,这个时候的女人且不说身段与肌肤已经何等悲哀,单是心情就没了。穿著一定是要与心情相匹配的。精神状态比身段肌肤更重要。任何服装穿在一具冷若生铁的躯体上都不可能有什么美感。一个像男人一样奋斗过来的女人,无疑是历经了沧桑的女人,难道还会有多少柔情与希望吗?

不同种族的女人都有她们最合适的服装。对于中国女人来说,恐怕旗袍还是最美好的。美好的旗袍用丝绸、丝绒、软缎、细呢缝制而成,有精致的盘扣和各种镶边的修饰。黄皮肤黑头发削瘦身材的中国女人被一袭旗袍勾勒得婷婷玉立,仪态万方。但是,在过去的岁月,在那居住雕梁画栋房舍的岁月,女人的旗袍却遇上了连年的战火。兵荒马乱,动不动就必须抱头鼠窜,女人只好割爱,穿上男人穿的长裤子。

服装是要有环境才能够讲究的。问题是这个地球的大大小小的环境全是男人在制造和操纵。而男人归根结底是厌恶女人的服装的。他们的眼睛仿佛X光,看女人看不见服装只能看见纯粹的女人。

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女人也没能对服装有所要求。她们随着政治运动而改换服装。当国家与苏联老大哥亲密时,女人们被号召穿苏联的布拉吉。当“文化大革命”来临时,女人们被号召不爱红装爱武装,只穿男性化的灰色或者蓝色或者草绿色。在这个年代,女人惟一的反抗只是在灰蓝色外衣的领口翻出花色鲜艳的衬衣领子。实际上里面的衬衣并不是鲜艳的,领子只是一副假领。女人找了一个借口告诉社会:假领只是为了保护外衣不沾灰尘。

现在国门开了,世界各种服装都进入了中国。可是这又有什么用?结果只是中国服装行业阵脚大乱,将服装做得中不中西不西。商人的目的是利润,他们极端地趋炎附势。广东最先富起来,商人就制作港味服装,一下子搞得全国山河一片花里胡哨。到处是廉价的化纤面料,到处是短腿肥腰的萝卜裤,女人还是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服装。

让女人不爱服装是不可能的。让女人既年轻又有钱,既有钱又有感觉,既有感觉又有心情,既有心情又赶上好年月,既赶上好年月又父母双全,既父母双全又有称心如意的情郎,既有称心如意的情郎又有住房煤气小保姆,既有以上一切,又是个有成就的穿了服装有地方展示的名女人,这也是不可能的。

只有感叹一句:女人是服装的奴隶,服装是女人的终生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