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煊《乾隆与马戛尔尼》

艾煊(1922~2001),安徽舒城人,作家。著有报告文学集《朝鲜五十天》,散文集《碧螺春汛》、《艾煊散文集》,长篇小说《乡关何处》、《山雨欲来》等。

英国在产业革命完成后,工业快速发展,经济急骤飞升。它急需扩大贸易,多方开拓市场。

当时的英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王国。它的舰队,每船都装备了几十门到一百多门大炮。当时的中国,表面上是最强大的陆上帝国,但它的武器装备却十分落后。

明清之际,陆续有许多西方的传教士来中国。他们写了许多游记,把中国描绘成人间天堂,描绘成为世界上最强盛最富有的大帝国。西方人对中国,普遍抱有美好的羡慕向往之情,甚至有某种崇拜心理。使用中国瓷器,成了贵族们的时髦,英国女王也喜欢穿中国式的服装。

在贸易上,两大帝国间的收支是很不平衡的。中国每年向英国出口大量的茶叶、丝绸、瓷器、工艺品。但英国没有任何产品能够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无求于英国。

为了开拓市场,为了两大帝国间正常的交往,英国决定趁乾隆皇帝弘历八十岁寿辰之机,以祝寿为名,派一个庞大的亲善代表团,前往中国,商谈互设外交代表机构,互派常驻使节,以及商务贸易问题。

代表团团长为马戛尔尼勋爵0代表团成员七百余人,包括官员、贵族、军官、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工程师、商人、画家、医生、翻译等等。带来的许多辉煌礼品,实际上也就是英国现代工业成就的展览样品。这些礼品,全都是当时中国根本不会生产,也从来没有见过的稀奇的工业科技产品。纺织机械、望远镜、天文观测仪器、地球仪、人可以乘坐上天飞行的热汽球、卡宾枪、速射猎枪、迫击炮、榴弹炮、加农炮,等等。英国使团带来展览性的礼品极多,上岸后,从陆路运往北京时,动用了三千多民夫,还有几十辆四轮马车。

马戛尔尼的使团,从大西洋绕道好望角,经印度洋,太平洋,海上航行了十个多月才到达澳门。再沿海岸北上到天津转北京。

马戛尔尼是受英国国王派遣来中国的。他把自己的身份,按中文意思译成“钦差”一词。把自己带来的工业产品,开列成一份长长的礼品单。乾隆皇帝弘历看了大发脾气。普天之下,只有一个中央帝国,只有一个天朝皇帝。中国是万国之主,围绕在中国周围的,都是些蛮夷小邦。这些未开化的番邦国王,和中国皇帝是主仆关系。英王派来的使臣,是代表英王向乾隆皇帝称臣纳贡的。不许马戛尔尼妄自尊大僭用钦差头衔,只能称为贡使,礼品非礼品,只能称为贡物。

当时弘历住在热河行宫避暑山庄。马戛尔尼去行宫拜会皇帝的礼仪,成了两国间交往的头等大事。中国是礼仪之邦,蛮夷贡使见皇帝时,必须和天朝官员一样,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马夏尔尼觉得受了侮辱,坚决不肯行这种跪拜礼。几经磋商,互不让步。后来,天朝的大臣们想出了一条妙计。准备在乾隆御座的后壁上,挂一张英王的肖像,诱使马戛尔尼跪拜。这一来,马使会以为是拜他自己的国王,在中国人的眼中,是马使在跪拜乾隆皇上。后来一打听,此妙计并不妙。英国大臣们的双膝,从来只跪拜上帝。对国王一向是行单腿跪拜并吻手礼。

朝臣们无法解开这个见而礼仪的死结。乾隆皇上宽宏大度,居高临下地说,蛮夷不开化,不懂礼仪,恩准其免三跪九叩。

对于英国人提出的设使馆,做生意两项要求,被皇上一一驳回。蛮夷和天朝是称臣纳贡的关系。蛮夷小王只有接受天朝大皇帝圣旨的义务,并无平等商谈的权利,何用设立使馆?

至于做生意,更无必要。天朝地大物博,物产丰富,除了钟表等小饰物,天朝根本不需要蛮夷的任何物品。

农业社会的中国,关起门来衣食不愁,温饱不求人。一切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可自己造出来,不必仰仗他人。只要自力更生,必可丰衣足食。

在马戛尔尼之前的两百年间,欧洲各国,曾以交往和贸易这两项和英国人同样的理由,先后派出了十五个庞大的使团来华,都被盲目自大的历任满清大皇帝,拒之于天朝御座之外。

马戛尔尼总算有幸,恩准赐见。使团的天文学家们,架起了天文望远镜,请皇上看看球外有球,天外有天的奇异天象。乾隆看了一眼,轻蔑地说,这只不过是儿童玩具。对这几位世界上一流的天文学家,皇上降恩,每人赏赐四两银子。

官员们要了水晶吊灯,却把天文望远镜在地上摔碎了。

热汽球的表演取消了。天上是仙佛世界,凡人怎么可以随便瞎闯天庭?

最近看到电影《鸦片战争》,最后一个镜头是林则徐充军临动身时,托人送一个地球仪给皇帝。这情节的寓意自然是好的。实际上在这之前一两百年,早就有地球仪呈献到了御座前。英国人在全球航行中,早就探察清了地球的实际面貌,制成了地球仪。将我们全人类脚下的共同土地,还原为一个球形世界。但大清国的君臣们,还沉醉在蒙昧时期天圆地方的谬误梦境里。不知世界是什么模样,也不知自己的国家有多大多小。在这个地球仪上,中国竟然不位于世界的中心,而且把中国画得只有那么小的一片地方。这是蛮夷对天朝的污蔑。世界上早已强国林立,但愚昧的弘历乾隆皇上,还在狂妄地自称为万国之主。

马使要派人表演大炮发射。诏曰,不需要,天朝有的是炮手,自己会放。当时世界上这些最先进,威力最大的炮,皇帝和官员们并不重视,并未试放。直到五十几年以后,英法联军正是用这类大炮,轰开了北京城。他们在火烧圆明园时,发现这批五十多年前的礼品大炮和炮弹,还原封不动地装在箱子里。英国人只好辛辛苦苦地,把这些大炮,再搬运回到他们的蛮夷岛国去。

一位陪同马戛尔尼的中国官员,要吸烟,一时没有找到火刀火石。马戛尔尼随手从口袋里掏出火柴擦亮了,中国官员大惊失色,火,怎么可以装在口袋里。马使告诉他,这装在口袋里的火,原是你们中国人发明的。

中国人有许多灵巧的发明,火药,印刷术等等。西方人把它拿去,使胚胎变成了大树。但在中国,胚胎却枯萎了。中国人发明了罗盘,但在海船头上,还要画两只眼睛。没有这双眼睛,船怎么看得见航行?

马戛尔尼是来商谈做生意的,是用商品交换的方式来赚钱的。互通有无,他带来的样品,不是中国自己会制造的商品,而是中国所无,是当时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但傲慢无知的皇帝和大臣们,对先进却不屑一顾。

马戛尔尼一无所获,被迫回国。临行时,弘历给英使带去一封给英王的回信。但不叫回信,也不叫复文,叫做敕谕。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航海来廷,叩祝万寿,并备进方物,用将忱悃。朕批阅表文,词意婉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这段不知天多高地多厚的国书开场白,写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弘历自以为是文明人,对方是野蛮人。实际上是弘历皇上用野蛮人的眼光,看待现代文明。

我们不妨看看,乾隆皇帝弘历在任的前后,世界上别的一些落后国家的君主们,在做些什么?彼得大帝看到了俄国的落后,亲自化名化装去荷兰,学习造船技术。日本的明治天皇,认真改革政治体制,教育体制,派出大批青年和官员,去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只有中国的皇帝和官员,愚昧迷信,盲目封闭,自满自足,狂傲自大。

马戛尔尼的出使任务没有完成。但他对中国进行了一次实际的考察。他清醒地指出,所谓乾隆盛世,实是一个腐朽的天朝,衰弱的国家。天朝不接受平等的和平的交往安排,那么,马戛尔尼认为,只要派出几艘三桅炮艇,就可把中国的海岸封锁。但他并不赞成用大炮把这个市场大门轰开。

马戛尔尼使命失败之后,又过了二十三年,大英帝国想再次试试运气,于1816年又派遣了一个以阿美士德勋爵为团长的庞大代表团来华。此时,乾隆皇帝弘历业已归天,他的儿子嘉庆皇帝,成了天朝执掌玉玺的万国之主。

阿美士德的流年不利。一踏上神圣天朝的土地,迎面而来的第一件头等尊贵的大事,就是叩头问题,是单腿下跪,还是双膝落地,是一次吻手,还是三跪九叩首。

阿美士德和天朝的大臣们,都自视尊贵,傲慢地各执己见,相互坚持不让。嘉庆皇上龙颜大怒,他比他的老子乾隆皇上更干脆,立刻下诏,将此不懂礼制仪规的蛮夷野使,立即驱逐出境。阿美士德还未进入宾馆,马上又上船启锚返航。

天朝的大门紧闭。无门可入,于是奸猾的英国商人,就在天朝围墙上,偷偷挖开几个口子,用走私的方式,钻了进来。

天朝皇帝拒绝平等的贸易往来。因为中国自给自足,什么都不缺。既然不需要任何先进的科技产品,那么,英国人就送来了另一种美味醉人的礼品,鸦片,用鸦片交换茶叶,丝绸,瓷器。

鸦片是毒品,英国政府明令禁止在国内销售。英国的私商和官方,却共同努力,把此贻患无穷的巨毒之物,大量输往中国。

鸦片之害,引起了天朝皇帝和大臣们惊惶失措。驱赶英国商人,焚烧鸦片。

矛盾激化到了武力对抗的边缘。

马戛尔尼使团中,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贵族,名叫托马斯·斯当东,随出使的父亲实习。他对中国有仰慕向往的心情。在来华的十多个月的航程中,这位小贵族,是七百多人中惟一认真学习汉文的人。在拜见乾隆皇帝时,小贵族托马斯,成了马使的译员之一。在这次和平的出使失败后,托马斯对天朝的态度也完全改变了。鸦片战争前夕,国会进行和战辩论时,他成了极力主张用大炮和天朝皇帝对话的参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