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蓬车烟尘里——纪念伟大的思想家孔子
一生蓬车烟尘里
作者:高壮斌
——纪念伟大的思想家孔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一
这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我一个人走在孔庙前寂廖的马路上。
我曾多次瞻仰过三孔,领略过孔庙的庄严、孔府的繁复和孔林的肃穆。但我一走进三孔就感觉就走进了一座人为的虚饰的迷宫,我在里面沉迷得愈久,我便迷失得愈远;而一旦走出三孔,我就变得清亮明彻,就如我在这个深秋的早晨一样清亮明彻。我之所以说我清亮明彻,是因为我清醒地看到一个高大的老人用非常漠然的眼光注视着三孔以及三孔的喧嚣和繁华,并且我还看到他那难以捉摸的高深莫测的笑。他似乎想抛开这一切,但又有抛不开的无奈。这个人就是孔子。孔子似乎对我说,你如果以为走进了三孔就走近了我,呵呵,那你就大错而特错了。
我于是就走进了《论语》。一部《论语》有点杂乱,然而它的思想却象自然生态的原始森林一样生机盎然,这是一个循自然法则生长的原始森林。当你一走进去,你就会被里面的景观所吸引。刚见山花烂漫,又见松柏参天;才闻丝竹之音,又闻风雷之声……这是一个智慧的世界,一座思想的圣殿。大道朝天,不由你徬徨徘徊;天光灿烂,不由你糊涂晦暗……
二
古人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焉。纵观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历史,产生一个皇帝也许用不着五百年。但是要打造出一个思想家来可能需要上千年甚至是几千年。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正值春秋末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王室衰落无力,诸候争霸,苍茫大地,一时狼烟四起,形成“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局面。大乱思治,但谁能挺身而出并且拿出治世良方来拯救这风雨飘摇、沉浮不定的世界呢?于是孔子走进了我们的视线——伟大的人物往往是应劫而生。
然而,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还因为他生长在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的齐鲁大地上——正如丰厚的希腊文化孕育了苏格拉底一样。从远古看,曲阜是少昊之墟,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出现了光辉灿烂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夏、商时代,鲁地是这两个王朝统治的重要地区。周公东征之后,周成王把鲁封给周公,从此建立了鲁国。因周公留佐武王,但派长子伯禽就封,带来了很多典章文物,还允许鲁国使用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礼乐。鲁国在当时被公认为东方各国的文化中心。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孔子成为有着世界声誉的思想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
大相无形,大音稀声。圣人以异形入世。孔子生下来“圬顶”,头顶中间低,四周高,形同山丘,并由此得名曰:丘。而且有“七露”之相,奇丑无比。据说,比孔子大20岁的老子也是个异相,他双耳垂肩,故名曰:耳。中国人起名字相当有意思,照着特征叫,好记也好认。更有意思的是,在西方的希腊,比孔子小81岁的有一个叫苏格拉底的哲学家,长得也是“象森林神一样”丑陋不堪:塌鼻子,大肚子,长身材……哈哈,看来造物主也是讲究平衡的。既然给了你一个睿智的脑袋,就不能再给你一个英俊的外表了。
我不知道丑陋的外表和伟大的思想之间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我却懂得思想的产生则需要苦难的磨砺。如果说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是生长思想的必要土壤,那么,苦难则是生长思想的催化剂。孔子三岁丧父,十六岁丧母。少时贫且贱。他做过仓库保管员,给人赶过马车。我注意到有一件事可能对孔子刺激很大,或者说伤害很大。在孔子为母守丧时期,鲁国有一个叫季孙氏的贵族,举行宴会款待名士,孔子前来参加。季孙氏的家臣阳虎认为孔子不具备资格而拒之门外。孔子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贫贱和苦难没有磨灭孔子学习求索的热情和喜欢思考的天性,相反,他孜孜不倦,行走一生,思索一生,并终于以思想的建树而成为一个历史上大写的人。
四
我以为孔子是喜欢赶马车的,他周游列国时便常常喜欢驾车前行。《史记》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达巷这个地方的人说:“伟大啊孔子,他博学多才却不专于一名家。”孔子听了之后说:“我要专于什么呢?是专于驾车?还是专于射箭?我看还是专于驾车吧。”。“治大国如烹小鲜”,也许驾驭马车使他能够找到到纵横天下、经世治国的感觉吧。
我有很多次想弄明白,喜欢赶马车的孔子,在颠簸的马车上是怎样开始构建一个以“仁”为中心的仁政德治的理想社会的。
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保民任贤、“明德慎罚”。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源于周公思想,但更多的还是他的卓越创新。面对“天下无道”的社会,孔子希望以“仁”治天下。他强调要“克已复礼”,遵循“忠恕”之道,要“仁者爱人”。他在《礼记·礼运》中给我们描绘过他所构建的理想社会:到了大道施行的时代,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人们选择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人们之间讲求信义,相互和睦。每个人,不只对自己的亲人亲,对自己的儿女爱,而是爱大家。使老人有人养活,壮年人有所为,年幼的有人抚育,鳏寡孤独及各种残疾人都有依靠。人人都以劳动为荣,不以劳动为耻。社会上没有欺诈,没有偷窃……这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这是一幅人类社会的美妙图景。圣人不愧为圣人。当时,孔子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他的超时人、超阶级的理想原则,是人类的大智大慧,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对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五
学与思是孔子生命流程中的主旋律。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一个重视心灵体验和生命感觉的人,对自然、对人生、对道德、对政治、对诗歌、对音乐等等都有深入的思考和感悟,这使他的思想深度达到一种常人所难以企及的地步。他的学生颜回曾十分感慨地说过:“老师的学问道德太高深了,我抬头仰望,越望越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深;看看就在前面,忽然又在后面。虽然想追上去,却找不到路径。”
孔子研究的核心是“仁”,许多话题都深入到人性的深层痛点。譬如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还说:“巧言令色,鲜也仁。”至今仍成为人们阅人处世的至理名言。
孔子对《诗经》推崇有加。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还充分肯定了《诗经》在经世治国中的作用:“小子莫若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之名。”
孔子对音乐的感悟,是灵魂对灵魂的感悟,我以为音乐也有灵魂的。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时说:“音乐演奏是可以感知的。开始时,众器合奏,音律协调;展开后,纯熟和谐,节奏分明,连绵不绝,直到结束。”他在齐国听到演奏《韶》乐后,三个月不知肉味。并赞不绝口:“想不到《韶》乐竟能达到这种美好的地步。”孔子六十岁时,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经熟悉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感情意蕴。”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到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了,他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地离开座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呀。”
孔子高度评价了《诗》、礼、乐的作用:“诗,可以振奋人们的意志;礼,可以树立人们的品德;乐,可以陶冶人们高尚的精神。”
我后来终于明白,诗、礼、乐的教化作用是孔子所构建的理想王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
历史常常将人置于无奈和尴尬的境地之中,不管你有多么伟大。孔子的政治抱负很大,但孔子的政治舞台却很小。孔子一腔热血无处挥洒,直到51岁时才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先后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司空和大司寇。
宝剑一旦出鞘便锋芒毕露,在鲁国从政的五年中,孔子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和外交才能。最为典型便是夹谷之会。公元前500年,齐景公遣使赴鲁,约定在夹谷(今山东莱芜)举行友好会晤。当时齐强鲁弱,齐国想借此机会显示力量迫使鲁国成为其附属国。鲁定公让孔子任相礼,主持这次活动。孔子建议:“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于是鲁定公便听从了孔子的建议带领管军事的左右司马带兵前往。
这是一个酷热的夏天,似乎连空气中都暗含着杀机。会盟开始,齐国主事官便请乐队上台演奏各族的舞乐。于是齐国的乐队以旌旗为号,手执矛、盾、剑、戟等喧闹着一拥而上,想趁机劫持鲁定公。孔子见状快步登台,一步一阶,还差一级台阶时,便扬起衣袖,说道:“我们两国国君为和好而来,为什么在这里演奏夷狄的音乐?”齐景公惭愧地挥手让乐队退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齐国主事官又请演奏宫中的乐曲。于是一些歌舞杂艺之人和身材矮小的侏儒登台表演。孔子见状便复如前登台奏道:“普通人敢来胡闹迷惑诸候,论罪当斩。”齐主事官无法辩驳,只好砍断了那些艺人的手足。齐景公大为恐慌,知道自己在道义上不如鲁国。于是将过去侵占的鲁国的土地归还给鲁国。夹谷之会,孔子小试牛刀,以“礼”为武器,粉碎了齐国的阴谋,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提高了鲁国的地位,孔子的政治声誉也随之鹊起。之后,孔子又用“堕三都”的办法,拆掉了大夫封地的城墙,削弱了大夫割据的势力。于是,鲁国出现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
齐国看到鲁国出现的兴盛局面,更加恐慌,便又搞了一个“齐赠女乐”的阴谋,企图腐化鲁国当政者。齐国选了80名会唱靡靡之音的美女,用30辆装饰华贵的马车送到鲁国,鲁定公欣然接受,接连三天不理朝政。孔子自然被晾在了一边。孔子感到在鲁国已经不能施展他的抱负了,便向鲁定公辞去职务,离开了生他养他的父母之邦,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长历程,以图在别的国度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一年孔子已经55岁。
七
周游列国的旅行当然是热闹的。随从的弟子众多,其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还带了五辆车子。孔子的队伍看起来也有点壮观,这使孔子感到有点欣慰。然而,令孔子担心的是这长长的车队能承载得起他那纵横天下的使命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夕阳在山,55岁的孔子坐在马车上有点伤感、有点茫然。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我像猎狗追逐食物一样追逐真理。”。而孔子为了推销他的仁治理念,在周游列国14年的风雨历程中,也几度沦为“丧家之犬”。在匡地,被围困了整整五天;在宋国,孔子与弟子们在大树下学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把大树砍倒,想杀死孔子;在去楚国的路上,被陈国和蔡国的人围困在边境上,粮食也断绝了,弟子们饿得连站都站不起来……所有的风雨霜雪,所有的艰难困苦,都好忍受,都能克服。最令孔子痛苦的是他的这些政治理想不能被当权者接受、采纳和施用。在卫国,平庸的卫灵公对“仁政德治”并不感兴趣,他只是利用孔子这块招牌来炫耀他“尊贤”的名声,以至于发生了让孔子“为次乘”的事件。孔子愤怒斥责卫灵公:“我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因而愤然离去。他先后一路经过曹国、宋国、郑国,竟没有受到接待。陈国虽然对他佩服崇拜,但国小势微,难以施展抱负……
在困厄中,孔子便来考问他的弟子:“《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子路回答说也许是我们的品德还不够;子贡说老师的学说太博大了,应该降低一些要求。颜回说老师的学说不被接受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接受,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本色。孔子欣慰地笑着说:“是啊。姓颜的小子啊,假如你有许多钱的话,我愿意给你做管家。”
孔子从个性觉醒经过学与思的历炼和世事的磨砺,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他幻想着用这种独立的思想体系缔造一个天下大同的和谐社会,但终因他的“仁政德治”和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政见不能合拍而被搁置。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带着满身的烟尘,乘着破旧的马车,又回到了阔别了14年的故乡。
八
一生蓬车烟尘里。回想往事,晚年的孔子仰天长叹:“不成啊,不成啊!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没有留下好的名声。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用什么贡献给社会呢?”于是潜心编修《诗》、《书》、《乐》、《易》和《春秋》“六艺”。
公元前481年春天,鲁国叔孙氏的车夫在大野(今天的巨野)猎获了一头怪兽。孔子看后说:“这是麒麟。”“没人了解我了,我的主张完了。”“我不抱怨天,也不怪罪人,下学人事,上通天理,能了解我的,只有上天了吧!”于是停止修《春秋》。
风烛残年的孔子,对于实施他的仁政德治已不再抱过多的奢望。他对弟子们说:“我衰老得太历害了。我有很久不再梦见周公了!”
公元前479年春,一场大病,使孔子形容枯槁。子贡来看他,他正拄着拐杖在他那破旧的茅屋前散步。看到子贡来,便说:“赐,你为什么来得这样迟啊?”随即边流着泪边唱道:“泰山就要倒了!梁柱就要断了!哲人就要死了!”
七天之后,东方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带着深深的遗憾,溘然长逝。
九
历史上的事情往往让人始料不及,且颇俱讽刺意味。孔子生前寂寞,却身后热闹;生前穷困坎坷,身后却百世标榜;原来被束之高阁的,后来却被顶礼膜拜。孔子死后,鲁哀公作了一篇悼词:“老天爷太不仁慈了,不肯留下这位老人,扔下我孤零零一人在位,我孤独又伤心。啊!尼父啊,没有人可以作为我学习的榜样了!”孔子的学生子贡就非常不平:“老师活着的时候不能用他,死了却作祭文哀悼他,这是不合礼的。”然而这种“不合礼的”事情后来竟演化得愈来愈烈。
统治阶级都是喜欢并且擅长玩弄把戏的,鲁定公、卫灵公、鲁哀公等等都是玩的叶公好龙的把戏,一旦孔子“仁政德治”和他们的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便会顾左右而言他,或者毫不犹豫地舍弃孔子如舍弃敝屣一样。当然,如果是对他们的统治有利话,也是采用拿来主义的。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要象个君,臣要象个臣,父要象个父,子要象个子。”齐景公高兴地说:“说得真好啊!如果君不象个君,臣不象个臣,父不象个父,子不象个子,虽然有粮食,我还能吃得到吗?”统治阶级的本性决定了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用什么框框或枷锁,来束缚住百姓来为自己的切身利益服务,而不是用仁义的甘露恩泽百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是孔子行“仁”之“礼”,“礼”是表,“仁”是里,是孔子“仁政德治”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统治阶级却欣喜若狂,把它肢解开来,拿来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利器。汉高祖刘邦的大臣叔孙通制定礼仪后,刘邦喜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遂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皇帝到曲阜祭祀孔子的先河。到了汉武帝时,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天下,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孔子的思想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从汉朝开始,统治阶级对孔子的信仰和崇拜逐渐演化成一种宗教信仰,他们把孔子尊崇成神,并且接到自己的队伍中来,成为钳制人民的思想枷锁。
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时间的流逝有着切肤之痛,这种切肤之痛来自于他的壮志未酬。他一直沉浸在恢复周礼的梦境里,他的怀旧情结并没有因为碰得头破血流而有所缓解。他不知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所构筑的理想王国无异于在沙漠中建设空中楼阁。然而有一点孔子应该想到,人类社会总是处在不断的进化中,人类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在2005年的一天,我毕恭毕敬地叩开《论语》的大门,试图解读孔子,解读孔子的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关系。我知道,孔子思想的汁液已经象遗传基因一样固执地流淌在我的血液里,使我常常不能自拔。解读孔子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不唯对我,还有我们这个民族。但我想,一个精神力量强大的民族不但能够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更能够大浪淘沙,激浊扬清,革故鼎新……也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够生生不息,才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