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独缺“形而中”

作者: 何东 

有感于《纽约时报书评100年精选》和《纽约书评》

不是非要挤对“纽约时报书评”,而是现在内地报纸上象“时报”那样的书评,已经堆如牛毛。这类书评除了抄几句“内容简介”之外,再加几句赶时髦评语,我真不知道根据这样的书评,某些书到底是该买还是不该买了。

非常有趣,一个星期之内,我买到两本名字非常相似的书评集。先是《西风吹来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100年精选》,“纽约时报”更兼“100年精选”,当时简直如获至宝。可当晚翻看几篇,随即兴致非常索然。尽管其中也评了像《精神分析引论》、《百年孤独》等等名著,但多为浅泛之论。原来所谓美国大报,集其百年之“精选”书评,也不过如此。唯一可贵的倒是其专栏愣是从1896年扛到了1991年。而且编者在“前言”中毫无掩饰:书到报纸上就成了新闻;尽管这等书评历年间也屡遭美国“精英”作家和学者们的轻蔑和贬斥,但毕竟坚持了百年。很显然,商业的美国人很懂得,报纸就是报纸,浅薄才可能造成时髦和流行。

仅两天后,我就买到了《一个战时审美主义者———〈纽约书评〉论文选》。回家后只读了两篇《爱因斯坦和以色列》、《生命之泉———关于贝多芬的一次访谈》,立即就放不下了。再一看作者:昆德拉、哈维尔、费正清、以塞亚·伯林;全是那些既能把文章写得深刻又漂亮的世界级作家、学者。

两下一对比,这才明白,虽然从“纽约时报书评”到“纽约书评”,中间只少了“时报”两字,可两本书的意思可是差之远矣。而让我真能读进去并确实能从中获益的,还是“纽约书评”。不是非要挤对“纽约时报书评”,而是现在内地报纸上像“时报”那样的书评,已经堆如牛毛。这类书评除了抄几句“内容简介”之外,再加几句赶时髦评语,我真不知道根据这样的书评,某些书到底是该买还是不该买了。

《纽约书评》却是一份美国的一本精英评书杂志。而且它专门为跨国大作家开辟专栏,让他们以美文而纵述专论。这也是只有美国人才能干出来的事情,报纸只为一般读者服务,同时又另有高档次杂志,去为那些希望看到真正解渴文章的读者而服务的。这就不像我们的文化评论现状,眉毛胡子一把抓,越浅薄越在市场占上风,而真想读解渴的文字,却越来越找不着地方了。话说白了,《纽约书评》真是很像沈昌文时期的《读书》、早几年的《天涯》。像这样的杂志当然不可能像《知音》那样,一发行就几百万份。但对于也占读者相当一部分的小知识分子、一般性文化人而言,如有好的书评杂志,自然能找到自己不小的市场,中国人口基数大,林子大,什么鸟都有;所以精神“鸟”粮也当各种各样。记得朱学勤曾对当今的文化现状说过一句话,叫“独缺形而中”;什么意思呢?报纸可以满足大众,太形而上的高级专论,也可以在书店被束之高阁。可苦就苦了那些还想读点非浅薄之论又别太形而上的中档读者了。

可惜呀!现在内地像这样的“形而中”如“纽约书评”的杂志一本都没了。倒也不是办不好,我们虽然没有昆德拉,但我们也有刘小枫、朱学勤、陈嘉映;我们没有苏珊·桑塔格,我们还有崔卫平;文章既深刻又漂亮。问题是谁还肯出钱、出面来办这样的杂志,去掏“形而中”读者的钱包呢?

所以,各位“形而中”的读书“鸟”们,也就只得不食本土杂志,天天去找进口杂志的翻译版了。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100年精选》/崔权醴/编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定价:20.00元;《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纽约书评〉论文选》/[美]以塞林·伯林、苏珊·桑塔格等著/高宏/译/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定价: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