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炜作品的“症候式研究”

作者:李军

一般意义上的作家论往往对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修养、兴趣、习惯与做品的内容、形式以及作品影响等方面作全面综合的全景式研究,或者立足某种理论视角对作家进行某一维度的观察,而王辉著《纯然与超越——张炜小说创作论》则完全走出这种研究范式,从人文角度,对张炜作品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症候式研究。

书中第一章探讨了张炜小说创作的思想资源。而在这一方面,研究者又集中突出了张炜思想中的人道关怀,尽管在他的思想资源中也有道家思想,但却并非要证明张炜对现实生活的超脱,而是借以阐明张炜对浮靡消费生活的拒斥,根柢仍在突出其对现代文明负面影响的批判。对于张炜所受影响的每一方面,研究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等同于张炜的思想,而是深入论述了张炜对每一种思想资源的接受与融合。

通常意义上的创作论基本是对作家主要创作思想或文本主题的阐释,通过对作家生平与思想及相关材料的梳理,把握作家的思想倾向,或通过对文本的细读与综合阐释作品的主题倾向,这种研究方式可以称为阐释型的研究方式,在这本专著中,这种阐释型研究仍然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式,但作者却并没有停留在这种阐释型研究方式中,而是超越了对作家作品单维度的阐释,试图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与知识阅历对张炜的创作进行主体性的批评与建构,当然作者对阐释型批评的超越不是随意空泛的想像性论述,而是依照严格的学术规范与扎实的学术积累作出的尝试性推断。在书中“‘去蔽’与‘敞亮’——张炜心理世界探寻”一章中,作者在分析了童年记忆对张炜小说创作的影响,知青情结对其集体主义精神与理想主义形成的影响之后,一下子抛出“张炜小说创作的心理障碍”一节,作者结合文本从不同方面解析了张炜创作的心理障碍。由于作家本人的创作始终处于不断地调整与变化中,他的心理缺陷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有所流动与变化,因此作者对张炜不同阶段的创作进行了不同意义上的解读。如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作者认为《古船》以前的作品表现了张炜亲近自然并得自自然的那种清明纯朴的天性,而《古船》则明显地突出了意识形态的痕迹,到了《九月寓言》则又回到民间大地。通过这种流动性考察,张炜创作的心理世界得以鲜活丰富地呈现出来。

从张炜创作观、思想资源与心理世界的探寻到其对于道德理想主义和“乌托邦”思想的构筑,对农业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固守与背弃,再到对人本主义思想的凸显,可以看到这些内容的背后始终耸立着一个巨大的“人”的形象。作者认为在张炜的作品中,道德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人存在的各种关系的基本联系纽带,基于此张炜构筑起一个美好和谐的道德理想天堂,在这个乌托邦的世界里,他关怀与守望着纯美人性,他笔下的理想人物往往是道德高尚与人性纯洁的标志。由于乌托邦的世界离现实生活愈来愈远,张炜以鲜明的理性精神对现代城市文明展开了批判,希望用传统文明的道德精神来拯救现代社会的技术至上主义。张炜张扬人的自由,表现出对自由的强烈向往与积极追求,他以民间情怀解构着对历史与民族的宏大叙事,他反思集体主义时代中个体的存在与迷失,他追寻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张炜的整个创作中,“人”的关怀是文字背后的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