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织艺

革新织艺

黄道婆出生在松江乌泥泾镇,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市华泾镇。她一生坎坷,经历了很多磨难。很小的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父母无奈,忍痛把她送到别人家做童养媳。到了别人家里,冷酷无情的公婆和残忍的丈夫经常让她干重活累活,只要有一点不合心意就拳打脚踢。黄道婆身心俱损,再也无法忍受,趁着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逃了出来。

黄道婆起初不知往哪儿去,后来一直漂流到崖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省海口市。在那里,生活着许多黎族人民。他们最擅长种植棉花,很早就会纺织,而且技术高超。当地人都十分同情黄道婆的遭遇,看她聪慧机敏,都十分喜欢她。黄道婆虚心请教善良的黎族人,学习他们的植棉和纺织技术,掌握了捍、弹、纺、织等全套技术,技艺突飞猛进。她还注意观察、思考改良这些纺织的方法,不断试验如何配色、结织图案。

不知不觉,她在那里和黎族人民共同生活了30年,并且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岁月的流逝中,黄道婆已经从一个少妇变成了50多岁的老婆婆。俗话说:叶落归根。她开始怀念家乡的父母和亲人。于是,在元成宗年间(1295—1296年)坐船回到了故乡。

回到家乡,她深感这里纺织技术的落后,决心在黎族纺织工具的基础上改进。经她改进后的纺车,不仅可以用脚踏,而且还能同时纺三根棉纱,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纺线效率。她创造的织布机,能织出许多美丽的花样。另外,她还摸索出错纱、配线、配色和挈花技术。因此,织出来的物品有各种各样色泽鲜亮的图案,比如花朵、凤凰、棋局等。

她最大的贡献在于:她把黎族产的棉织品——崖州被的织造方法传授给当地的妇女。后来人们把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产品称之为“乌泥泾被”。这些产品远销到北方,风靡全国。

由于这些技术和产品深受人们的喜欢,不过几年时间,她创造的棉纺织技术便从松江传到苏州、杭州,棉花纺织手工业一时间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

据统计,到了元朝末年,松江一带已经有一千多家居民从事纺织业。从此以后,那些单纯依靠土地谋生的贫苦人家又多了一条财路,生活得越来越好了。

人们为了纪念黄道婆,感谢她带来的益处,到处传颂黄道婆的功德。松江乌泥泾镇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织,两只筒子两匹布。”在她去世后,乌泥泾人民特意为她修建了“先棉祠”,表达对她杰出的纺织技术和创新精神的崇敬与怀念。

启示:百业皆可为宗师,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即是此意。不论一项工作是多么的平凡,只要甘于寂寞,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就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推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