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前身——“机枪破坏器”

一次世界大战初,在英国,一个名叫坦克的工业家发明了一种武器。它是一个能活动的装甲堡垒,不怕机枪的扫射,并能越堑过沟,冲破敌人障碍,在掩护步兵冲锋的同时,还能向敌人发射火力,因而人们把这种武器,称为“机枪破坏器”。

但是,这种武器刚刚问世的时候,并不受权威人士的重视,很多将军对它的能力和作用估计过低,陆军大臣干脆把它叫做:“一个美妙的机械化玩具”。

坦克见自己的发明受到冷落,他并不气馁,继续进行改造,使其更加机动灵活,但因资金短缺而进展缓慢。

这件事被当时的海军大臣邱吉尔知道后,暗地里为它筹集资金,提供武器方面的资料,不久,便生产出一个新模型。以后,又经过多次改进,终于到1916年8月,才制造出48辆“机枪破坏器”,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武器用坦克的名字来命名。在此期间,德军在依普尔战役中首先使用了毒气弹,再加上以前在列日要寒使用的穿甲榴弹,在战场大量杀伤协约国士兵。无奈之中,英军司令海格将军不顾许多人的反对,准备把这种新型武器运用到战场上。这样,坦克才第一次使用在战斗中。

但是,这批坦克还处于试验阶段,从未参加过战斗,就连驾驶人员也是临时从汽车驾驶员中抽调来的。因而,在首次战斗中,只有18辆坦克开到战场,其中能参加战斗的,大约不到10辆。

可当这十辆怪物隆隆地驶向德军阵地时,德军吓得惊惶失措,急忙用枪射击。

“当、当、当!”机枪子弹在坦克外表撞出阵阵火花,而坦克仍然隆隆前行,吓得德军纷纷逃跑。

这时,一辆坦克爬进了一个村庄,面对这庞大的钢铁怪物,德军惊恐不已,纷纷逃离据点,就这样,一个村庄就被这辆一坦克占领了。

还有一辆无意之中,闯进一条堑壕,吓得德军无处可逃,三百多名德军乖乖地做了俘虏。

这次胜利,使那些对坦克不以为然的将军们大吃一惊,更使英国士兵受到莫大的鼓舞,从此,人们对这种能攻善守的兵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不久人们便发现,这种武器造价太高,速度极慢,况且无法越过泥沼地,太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在战略中显得价值不大。

1917年冬,因为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德军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西线战场。他们调集大量的兵力,涌向西线。

为了争取主动,英军司令海格决定在法国北部发起一次战役。在讨论这次战役的部署时,总参谋部的富勒上校主张,用坦克来突破敌军的防线。

这个决定,引出了许多将领的议论:“坦克机动性太差,必须有干燥结实的场地作保证,我们无法把战场固定在一个特写的场地内?”

有的说:“德军阵地的堑壕有4米多宽,坦克无法越过?”还有的说:“几百辆坦克一齐冲向敌阵,老远敌人就会知道”。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的不可开交。只见富勒上校微笑着走向地图,胸有成竹地说:

“诸位议论的很有道理,这些情况,我们早已考虑在内。诸位请看!”富勒说着,就用手向法国北部康布雷镇一指,兴奋地对大家又说道:“该镇的南面和西面,是一片被小溪和狭堤割裂的结实土地,这里大约有10公里的旷野,可以为坦克提供一个理想的作战场所。敌人在此驻有6个师的人马,正好用坦克来对付他们!”

大家沉思一阵,纷纷点头称是。

富勒上校继续说道:“至于堑壕和保密问题,我们再想其它办法。”

军事会议终于作出决定,在康布雷战役中,使用大批坦克来突破德军的防线。

11月19日,300多辆坦克悄悄地隐蔽在紧靠英国防线的大森林里。为了隐蔽起见,每辆坦克上面,涂满了彩色的斑纹,并用树枝杂草伪装起来。

次日清晨6时,天刚蒙蒙亮,英军就派出大量的飞机在空中不停地嗡嗡作响,以掩盖即将出动的坦克的隆隆声。20分钟后,300多辆坦克同时轰鸣起来,沿着夜间用线标出的车道,向敌军阵地冲去。

首先出现在这些坦克前面的,是有刺铁丝的障碍物。这些坦克毫不迟疑,隆隆地碾了过去。

紧接着就是一道宽达数米的堑壕,是德军专门来对付坦克的。

英国早有准备。只见每辆坦克上都有士兵将一捆捆柴草投入堑壕,顷刻之间,就将堑壕填满,虽有少数倾覆进去但大多数终闯了过来,向德军猛冲过去。

德军一下乱了方寸,胡乱地向坦克开炮,基本上没有命中,紧接着就疯狂用机枪扫射,但毫无作用。

德军无计可施,只得拚命后撤,无数士兵不是被打死打伤,就是投降,还有跑的慢的,成了坦克履带的牺牲品。英军步兵随后涌来,毫无阻挡地追击德军,不久,便渗入德军阵地6公里之多,俘虏7500多名德军。

这次大规模的坦克冲击所取得的效果,不仅德军意料不到,就连英军官兵也喜出望外,这使他们用很小的代价,夺取了德军阵地,赢得康布雷战役的胜利。

从此,坦克成了历次常规战争的重要进攻武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攻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