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原文及鉴赏

秦风

秦,古秦国原在犬戎(今陕西兴平东南)。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春秋初秦地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采自这个地域的民歌。

《汉书·地理志》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崇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民歌中少见的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气概。“秦风”共有10篇,计为: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

车邻

【原文】

有车邻邻(1),有马白颠(2)。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3)。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注释】

(1)邻邻:同“辚辚”,车行声。

(2)白颠:颠指额,白颠是指马的额头上有块白色毛。

(3)耋(dié):泛指老人。

【译文】

大车奔驰响辚辚,马儿白毛生额顶。来访君子未见面,等候侍者去传令。

高坡上有漆树园,洼地下游栗树田。已经见到那君子,并肩同坐弹丝弦。

今朝不乐待几时,转眼老去气奄奄。高坡有个桑树林,洼地有片杨树荫。

已经见到那君子,并肩同坐吹簧笙。今朝不乐待几时,转眼死去凄惨惨。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贵族之间相聚作乐,表现出了及时行乐的想法,言语间透露着对时间流逝的叹息。全诗三章,首章描述诗人驾车前往友人家中,并要侍者去通报传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及友人的身份当属贵族。后两章描写二人见面后,共同奏乐玩乐的场面,诗人在这两章反复强调要趁现在及时享乐,否则将来老了就无法享受。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封建贵族“腐朽”“没落”的享乐生活,可是言语间却不见刻薄讽刺。若理解为朋友间相互坦露襟怀,以诚待友,在相聚时流露出的人生短促的感伤,是否更为贴切?

驷驖

【原文】

驷驖(1)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2),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3),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4)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5)车鸾镳(6),载猃(7)歇骄(8)。

【注释】

(1)驷驖(tiě):四匹毛色似铁的好马。

(2)媚子:亲信、宠爱的人。

(3)辰:母鹿。牡:公兽。

(4)舍:放、发。

(5)輶(yóu):驱赶堵截野兽的轻便车。

(6)镳(biāo):马衔铁,用来勒马口。

(7)猃(xiǎn):长嘴的猎狗。

(8)歇骄:短嘴的猎狗。

【译文】

四马健壮毛色黑,缰绳六根手上握。公爷宠信一帮人,跟随公爷去打猎。

猎官驱出应时兽,膘肥肉壮满地走。公爷下令朝左射,一箭直贯兽咽喉。

狩猎归来游北园,四马轻松好悠闲。轻便副车铃铛响,车上载着好猎犬。

【解析】

《诗经》中有不少描写狩猎场景的诗篇。这首《驷驖》内容精炼,篇幅短小,仅仅短短48字就描绘出了狩猎的全部过程。本诗取景从四匹高头大马切入,严整肃穆,蓄势待发,充满凝重的力度感。接下来描写捕猎过程,虽然只特写了射鹿的一个镜头,却将主人公的狩猎技艺、身份地位表露无遗,笔法简洁明快。最后描写猎后游于“北园”,场景的转换也体现了氛围的转变——从紧张转为闲适,铃儿叮当响,各种猎狗都乘在輶车上休其足力,与刚刚狩猎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将末章的“闲”趣表现得十分到位。

小戎

【原文】

小戎俴(1)收,五楘(2)梁辀(3)。游环胁驱,阴靷(4)鋈续(5)。文茵畅毂,驾我骐馵(6)。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7),騧骊(8)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9)。

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10)孔群,厹矛鋈錞(11)。蒙伐有苑,虎韔(12)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13)。

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14)良人,秩秩德音(15)。

【注释】

(1)俴(jiàn):浅。

(2)五楘(mù):用皮革缠在车辕成“×”形,起加固和修饰作用。五,古文作“×”形。

(3)梁辀(zhōu):曲辕。

(4)阴靷(yǐn):引车前行的皮革。

(5)鋈(wù)续:以白铜镀的环紧紧扣住皮带。

(6)骐馵(zhù):骐,青黑色如棋盘格子纹的马。馵,左后蹄白或四蹄皆白的马。

(7)骝(líu):红黑色的马。

(8)騧(ɡuā):黑嘴的黄马。骊:黑马。

(9)觼(jué):有舌的环。軜(nà):内侧二马的辔绳。

(10)俴驷:披薄金甲的四马。

(11)厹(qíu)矛:头有三棱锋刃的长矛。錞(duì):矛柄下端金属套。

(12)虎韔(chànɡ):虎皮弓囊。

(13)绲(ɡǔn):绳。縢:缠束。

(14)厌厌:安静柔和的样子。

(15)秩秩:通情达理。

【译文】

轻型战车车厢浅,五条皮带扎辕上。马背有环胁有扣,引车带环镶白铜。

虎皮褥子长车毂,花马驾车白蹄扬。思念夫君人品好,性情温和玉一样。

他去从军住板屋,使我心乱真惆怅。四匹公马高又壮,六条缰绳攥手中。

青马红马中间驾,黄马黑马两边跑。龙纹盾牌双合起,内侧辔绳铜环套。

思念夫君人品好,性格温和戍边关。何时才能回家来?心里怎能不想他?

四马合群披甲轻,三棱矛柄套铜镦。盾牌上面绘鸟羽,虎皮弓囊雕花纹。

两弓相交插囊中,竹制弓架缠紧绳。思念夫君人品好,辗转难眠思如潮。

温良文静我夫君,聪慧有礼传美名。

【解析】

本诗描写了妻子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之情。秦师出征时,家人必往送行,征人之妻当在其中。事后,她回忆起当时丈夫出征时的壮观场面,进而联想到丈夫离家后的情景,表达了她对丈夫深深的爱慕和思恋之情。

全诗三章,首章描绘了战车的精致和华贵,抒写军队阵容之强盛,次章主要描述战马的威武,末章则展示了兵器的精良。在每章的末尾,女子要提到自己丈夫的美好品行,表现出对他深深的思念。全诗构思精巧,内容丰富,结构整齐却不失各章特色,是一首较为独特的作品。

蒹葭

【原文】

蒹葭(1)苍苍(2),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3)从之,道阻且长。溯游(4)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5)。所谓伊人,在水之湄(6)。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7)。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8)。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9)。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0)。

【注释】

(1)蒹葭:芦苇。

(2)苍苍:鲜明、茂盛的样子。

(3)溯洄:逆流而上。

(4)溯游:顺流而下。

(5)晞(xī):干。

(6)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7)跻(jī):升高。

(8)坻(chí):水中高地。

(9)涘(sì):水边。

(10)沚(zhǐ):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心思念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洲。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解析】

这是千古传颂的一首《诗经》名篇。这首诗凄婉缠绵,表现了一个人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穿越艰难险阻,矢志不渝,将主人公的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的情感在作品中仿佛始终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每次去寻找心爱的人,都好似快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感情总是处在若即若离之中,既尚未走远,又无法到达。这就像是爱情,反反复复,缠缠绵绵。真正的爱情或许就正如这般,不是轻而易举能够拥有的,需要经过反复的找寻,克服艰难险阻,才能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彼岸。

终南

【原文】

终南(1)何有?有条(2)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3),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4)。君子至止,黻(5)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6)不忘!

【注释】

(1)终南:山名,终南山。

(2)条:树名,即山楸。

(3)渥:涂。丹:赤石制的红色颜料。

(4)纪:通“杞”,杞柳。堂:通“棠”,棠梨树。

(5)黻(fú):黑色青色花纹相间的上衣。

(6)考:老。

【译文】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树和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

脸儿红润像涂丹,莫非他是我君主?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枸杞树和梨棠。

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祝君长寿永得安。

【解析】

这是一首赞美秦襄公的诗作。《毛诗序》以为“(襄公)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表达了对秦襄公的赞美,并带有一定的劝诫意义,希望秦公能成为一个受民众爱戴的称职君王。

诗作两章均以终南山上的树木起兴,说明周地来了一位圣明的君主。再通过描写秦公的仪貌之美、衣着之华丽,勾画出一个华贵的君王形象。最后的一句“寿考不忘”更是体现了对君王的歌颂,同时带有周地人民的期望,希望这位君王能成为明君,不忘周地的子民。

黄鸟

【原文】

交交黄鸟,止于棘(1)。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2)。

临其穴,惴惴(3)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鍼虎(4)。维此鍼虎,百夫之御。

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注释】

(1)棘:酸枣树。

(2)特:杰出的人才。

(3)惴惴:恐惧的样子。

(4)鍼(qián)虎:同上“奄息”、“仲行”,都是人名。

【译文】

黄鸟声声鸣叫哀,枣树枝上停下来。是谁殉葬从穆公?子车奄息命运舛。

谁不赞许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不应该!如若可赎他的命,百人甘愿赴泉台。

黄鸟声声鸣叫哀,桑树枝上歇下来。是谁殉葬伴穆公?子车仲行遭祸灾。

谁不称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干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不应该!如若可赎他的命,百人甘愿化尘埃。

黄鸟声声鸣叫哀,荆树枝上落下来。是谁殉葬陪穆公?子车鍼虎遭残害。

谁不夸奖好鍼虎,百夫之中辅弼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不应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葬蒿莱。

【解析】

这首诗讽刺了秦穆公以人殉葬,揭露了古代人殉制度的残酷。《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全诗表达了对“三良”的深切哀悼和对以人殉葬的强烈抗议。

诗分三章。第一章悼惜奄息,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鍼虎。以哀鸣的黄鸟起兴,渲染出一种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接着阐述这三人都是良臣,却要遭受这惨无人道的刑法,实在令人痛惜,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啊!诗人无助的哭喊,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询。

晨风

【原文】

鴥(1)彼晨风(2),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3)。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4)有六駮(5)。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6)。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注释】

(1)鴥(yù):鸟疾飞的样子。

(2)晨风:鸟名。

(3)钦钦:忧思难解。

(4)隰(xí):低洼湿地。

(5)六駮(bó):木名,梓榆之属,因其树皮青白如驳而得名。

(6)檖(suì):山梨树。

【译文】

晨鸟如箭疾飞行,飞入茂密北边林。中人儿没见到,忧心忡忡情难平。

怎么办啊怎么办?你竟把我忘干净!山坡有栎树丛生,洼地梓榆真斑驳。

意中人儿没见到,忧心忡忡难快乐。怎么办啊怎么办?你把我忘实在多!

山坡长满唐棣树,洼地挺立那山梨。意中人儿没见到,忧心忡忡似醉迷。

怎么办啊怎么办?你已把我全忘记!

【解析】

这一首女子怀恋爱人的情诗。由于长时间没有见到自己的心中人,女子心中充满了思念之情,却又担心心中的他是不是早已经把自己遗忘。

“山有……隰有……”是《诗经》中经常出现的比兴成句。本诗以晨鸟归林起兴,鸟倦飞而知返,还会回到自己的窝里,而人却忘了家,不想回来。女子望穿秋水,等得心碎神伤,而那人却在何处?余下所见就是山坡上有茂密栎树和棣树,洼地里有树皮青白相间的梓榆和檖树,万物各得其所,独有自己无所适从。对比之下,那份惆怅和凄凉就不言自明了。

无衣

【原文】

岂曰无衣(1)?与子同袍。王于兴师(2),修我戈矛。与子同仇(3)!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4)。王于兴师,修我矛戟(5)。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1)衣:指战衣。

(2)兴师:起兵作战。

(3)同仇:同仇敌忾,共同对敌。

(4)泽:内衣,如今之汗衫。

(5)矛戟(jǐ):一种长柄兵器。

【译文】

谁说没有战衣穿?与你一同披战袍。国家调兵去打仗,修好我的戈与矛。与你共同去杀敌。

谁说没有战衣穿?与你共穿那汗衫。国家调兵去打仗,修好我的矛和戟。与你共同去作战。

谁说没有战衣穿?与你共穿那下裳。国家调兵去打仗,修好铠甲和刀枪,与你共同赴战场。

【解析】

这首诗表现了秦地的将士慷慨激昂的士气和同仇敌忾的精神,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英勇奉献的无私品质。诗共三章,采用重叠复沓的形式,层层递进,将士的爱国情感也逐步升温。从“与子同仇”到“与子偕作”,再到“与子偕行”,从情绪上的高涨到最终行动的开始,洋溢着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不禁为将士们的激情所感染。

渭阳

【原文】

我送舅氏(1),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2)。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3)玉佩。

【注释】

(1)舅氏:舅父。

(2)乘黄:四匹驾车的黄马。

(3)琼瑰:玉一类美石。

【译文】

我送舅舅归国去,转眼来到渭水北。拿何礼物赠与他?一辆大车四黄马。

我送舅舅归国去,思绪绵绵剪不断。用何礼物赠与他?宝石玉佩表我心。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许多学者推断说此诗是秦康公送晋文公归国所做,表达了甥舅之间的深厚情谊。一章写从秦都雍出发的诗人(秦康公)送舅氏重耳(晋文公)回国就国君之位,来到渭水之阳,即将分别。离别之情用什么来表示?一辆大车四匹黄马有无限祝福寓于其间。二章诗人将惜别之情转向念母之思。甥舅之情本源于母,而念母之思更加深了甥舅情感。最后赠与舅氏纯洁温润的玉佩,表达了对舅氏道德人品的赞美。这首诗对后世影响甚大,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诗为“后世送别之祖”。

权舆

【原文】

于(1)我乎,夏(2)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3)!

于我乎,每食四簋(4),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注释】

(1)于(wū):叹词。

(2)夏:大。

(3)权舆:本指草木初发,引申为起始。

(4)簋(ɡuǐ):古代青铜或陶制圆形食器。四簋代指食物非常丰盛。

【译文】

唉,我呀!从前住深宅大院,如今每顿无剩余。啊,可叹啊,再也无法比从前!

唉,我呀!从前每顿四道菜,如今每顿吃不饱。啊,可叹啊,再也不能比当初!

【解析】

本诗描述了一个没落的贵族生活的今昔对比,表达了他对从前优越生活的向往和如今落魄境地的哀叹。字里行间也隐含着时光流逝,人生变幻无常的感叹。本诗二章句式相同,反复吟唱加深了情感的表达。主人公的生活每况愈下,第一章还是从大碗饭食到每食无余,而第二章里已经从“每食四簋”到“每食不饱”了。残酷的现实让他无比怀念从前的生活,不断慨叹“不承权舆”。可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风水轮流转,此一时彼一时,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它始终还是要继续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