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风》原文及鉴赏

曹风

曹风

曹国,西周初武王封其弟叔铎(duó)于曹,故都陶丘(约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公元前487年为宋景公所灭。“曹风”便是采自这一区域的民歌。曹诗产生的时代,从内容判断,应在王室东迁以后,意即在风诗中它产生的时代相对较晚。曹风共有4篇,计为:蜉蝣、候人、鸤鸠、下泉。

蜉蝣

【原文】

蜉蝣(1)之羽,衣裳楚楚(2)。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3)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4),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注释】

(1)蜉蝣:一种昆虫,其羽翼极薄并有光泽。寿命极短,多朝生暮死。

(2)楚楚:鲜明的样子。

(3)采采:光洁鲜艳的样子。

(4)掘阅:挖穴而出。阅,通:“穴”。

【译文】

蜉蝣翅膀薄又亮,像你衣服真漂亮。我的心中多忧伤,到底归宿在何方?

蜉蝣羽翼薄又亮,艳丽华美好衣服。我的心中多忧伤,到底安息在何方?

蜉蝣初生穿穴出,麻衣洁白自如雪。我的心中多忧伤,到底歇息在何方?

【解析】

这首诗借物喻人,以朝生暮死的小小蜉蝣的短暂一生来比喻人生,感叹人的一生脆弱短暂,最终都会走向消亡。整首诗透露着淡淡的哀伤和略微消沉的情绪。本诗内容简单,结构单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递进给人的感染是深刻的。蜉蝣的一生短暂而又美丽,让人总有一种昙花一现,浮生若梦的感慨。可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终点,又止不住对生的眷恋,那何不抓紧在有限的时间里,体会生命无限的价值呢?

候人

【原文】

彼候人兮,何(1)戈与祋(2)。彼其之子,三百赤芾(3)。

维鹈(4)在梁,不濡(5)其翼。彼其之子,不称(6)其服。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7)。彼其之子,不遂其媾(8)。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9)。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注释】

(1)何:同“荷”,扛。

(2)祋(duì):古时的一种兵器,竹制,长一丈二尺,有棱而无刃。

(3)赤芾(fú):红色的芾。芾,祭祀服饰,即用革制的蔽膝,上窄下宽,上端固定在腰部衣上,按官品不同而有不同的颜色。赤芾乘轩是大夫以上官爵的待遇。

(4)鹈(tí):即鹈鹕,水禽,体型较大,喙下有囊,食鱼为生。

(5)濡:沾湿。

(6)称:配,合适。

(7)咮(zhòu):禽鸟的喙。

(8)媾(ɡòu):高官厚禄。

(9)隮(jī):早晨的云。

【译文】

迎宾送客那小官,肩扛长戈和长棍。那些平庸小人物,三百人朝服在身。

鹈鹕停在鱼梁上,水没打湿它翅膀。那些平庸小人物,不配穿那好衣服。

鹈鹕停在鱼梁上,水没打湿它的喙。那些平庸小人物,不配高官与厚禄。

云蒸雾罩浓又密,早晨南山云雾多。美丽俊俏真可爱,少女却在忍饥寒。

【解析】

这是一首对好人沉下僚,庸才居高位的现实进行讥刺的歌诗。全诗四章,第一章是用赋的手法,将两种不同的人两种不同的遭际进行了对比。前两句写“候人”,后两句写“彼子”。“候人”职微官小、勤劳辛苦,而“彼子”却无功受禄位、无能得显贵,至此,谴责愤怒之情已不言自明。第二、三章改用“比”法;前二句是比喻,后两句是主体,“彼子”与鹈鹕站在鱼梁上伸脖子吃鱼相类,都是不劳而获,无才无能,却享受种种特权。第四章又改用起兴手法。写景起兴,将“季女斯饥”与“荟兮蔚兮”相映相衬。四章赋比兴手法全用上,由表及里,表达了对候人、季女的同情和对无德而尊、无才而贵的当权官僚的憎恶。

鸤鸠

【原文】

鸤鸠(1)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2)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3)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4)。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释】

(1)鸤(shī)鸠:布谷鸟。

(2)仪:言行,一说仪容仪貌。

(3)弁(biàn):皮帽。

(4)忒(tè):差错。

【译文】

布谷鸟桑林筑巢,小鸟七个细哺育。品性善良好君子,言行举止终如一。

言行举止终如一,内心操守不可移。布谷鸟桑林筑巢,小鸟嬉戏梅枝间。

品性善良好君子,他的腰带镶白边。他的腰带镶白边,玉饰皮帽花色鲜。

布谷鸟桑林筑巢,小鸟嬉戏枣树上。品性善良好君子,仪容端庄不走样。

仪容端庄不走样,各国有了新模范。布谷鸟桑林筑巢,小鸟栖息树丛间。

品性善良好君子,百姓敬仰作榜样。百姓敬仰作榜样,怎不万寿永无疆?

【解析】

对于本诗的主旨,历来有两种相反的意见。《毛诗序》云:“《鸤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此说认为这首诗通过赞美理想中的“淑人君子”用心平均专一来讽刺曹国在位者用心不均。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是一首赞美诗,正如朱熹《诗集传》所云:“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平均专一。”

诗共四章,都以鸤鸠及其子起兴。鸤鸠就是布谷鸟,被认为是一种善鸟,它喂养众多小鸟,无偏无私,平均如一,也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质。起兴后,转入对“淑人君子”的颂扬。从对君子仪表言行的赞美到阐述其安邦治国佑民睦邻的重要作用,由表及里,逐步深入,最后将颂扬推至顶峰,一句“胡不万年”大胆反问,这样的君子怎能不万寿无疆?

下泉

【原文】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1)。忾(2)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3)。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4)黍苗,阴雨膏(5)之。四国有王,郇伯(6)劳之。

【注释】

(1)稂(lánɡ):一种莠一类的野草。

(2)忾:叹息。

(3)蓍(shī):一种用于占卦的草,蒿属。

(4)芃(pénɡ)芃:形容草木茂盛茁壮。

(5)膏:滋润,润泽。

(6)郇(xún)伯:文王后代,负责管理诸侯国事务。

【译文】

地下泉水冷冰冰,浸得苍粮也朽腐。醒来叹息连叹息,怀念周朝那京都。

地下泉水冷冰冰,浸得艾蒿也凋零。醒来叹息连叹息,怀念周朝那京城。

地下泉水冷冰冰,浸得蓍草也腐烂。醒来叹息连叹息,怀念周朝那京师。

茂盛黍苗长得旺,一场好雨滋润它。四方诸侯朝天子,郇伯亲自慰劳他。

【解析】

这首诗表现了对时世的感慨,春秋末期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战乱不断,诗人因此十分怀念周王朝的盛世,期盼当今统治者能够济世救民,还给人民安定的生活。

全诗四章,前三章以寒泉侵蚀野草起兴,比喻周室内乱衰败。第四章却有转折之意,悲意不在,原来是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时代,与当今对比以后就更加令人产生非常兴奋的欣慰之情,艺术效果当然是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