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旻》原文及鉴赏
作者: 刘素英 【本书体例】
【原文】:
旻天疾威(1),敷于下土(2)。谋犹回遹(3)何日斯沮(4)?谋臧不从(5),不臧复用(6)。我视谋犹,亦孔之邛(7)。
潝潝訿訿(8)。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底(9)!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10)。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11),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12),匪大犹是经(13)。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14)。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15)。
国虽靡止(16),或圣或否。民虽靡(17),或哲或谋,或肃或艾(18)。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19)。
不敢暴虎(20),不敢冯河(21)。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鉴赏】:
旧说此诗是周大夫讥讽幽王(或历王)的诗歌。诗人见天子任用小人,惑于邪谋,而深深地为国家前途忧虑。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一、二章为第一层,着重批评天子惑于邪谋,忠伪不辨。首章以“旻天疾威,敷于下土”为开端,用拟人的手法,写老天爷发威震怒。古人由于自然科学不发达,兼之统治者提倡宣传敬畏天命,故认为上天的“喜怒”与下界的诸事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开头这样写,不仅有震慑人心引起读者的注意作用,而且为全诗笼罩了一层神秘、紧张、令人寒栗的氛围。“谋犹回遹,何日斯沮?”暗将上天“疾威”的原因与人间的灾难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忧愤的心情。“谋臧不从,不臧复用。”是对“谋犹回遹”的具体说明。天子忠奸邪正不辨,良莠好坏不分,一味听信于小人,其结果只能是祸患无穷。第二章,“潝潝訿訿”,由于天子失策,而造成群小勾结拆君子之台的严重危害。紧接着诗人进一步痛心地指出天子对待群臣意见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并用“具……违”,“具……依”和上章的“不从”,“复用”相互照应,愈发显得天子“惑于邪谋”程度的加深,对于正确意见的一概否定。此章末尾两句和首章末尾两句,均流露出诗人对国事日非的忧虑之情。
三、四章作为诗歌的第二层,着重对个人和天子的政治素质进行了剖析。第三章侧重对天子身边的佞臣进行揭露谴责。“我龟既厌,不我告犹。”写灵龟厌卜,不再预告吉凶。暗示灵龟与旻天的意志相通。因为朝廷谋士太多,议论纷纷,但却无人承担责任,依靠这些人制定国家政策,正如诗人所比喻的:走路询问不识路途的路人,怎能得到所问之路呢?第四章,侧重批评天子不以古代贤人为榜样,不遵循治国的礼法,而只唯无远见卓识,迎合自己口味的言论是听,诗人比喻道:这正如盖房子时自己没有经验,不向内行工匠请教,却和毫无所知的路人商量,这怎么能把事情办成?
五、六章作为第三层,是对天子的劝谏与自己忧心的表述。第五章,是对天子的劝勉之词。诗人指出:国虽不安,百姓不多,但仍不乏贤士良臣,治国之才。暗示天子应疏远小人依靠贤才,让他们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以整朝纲,改变国运。并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人才就象那清澈的泉水往下流淌,不要让它在污泥沟里埋没。第六章,抒发了诗人的忧心与恐慌。这一章诗情急转直下,由对天子的劝勉而直面现实:不敢徒手搏虎,不敢涉水过河,人们只知道这些,却不知道的更多。对于国家的忧患,一般臣民并不如自己这般深思远虑,痛心疾首,忧心如焚。错误的政策正在继续蔓延发展,国家的前途命运难以预料,如此下去,群小难免不把攻击的矛头对准自己,这怎么能不使人终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呢?
这首诗在手法上赋中有比,形象生动。诗人在运用这一手法时善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道理,收到了“善赋者,辞殊而意显”的效果。如第三章,以走路寻问路人而得不到所问之路,第四间以盖房子和行人相商而难以成事来比喻天子是非不明,一味和群小商议,听不到忠言良策,又怎能治国安民呢?末章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比喻处境的险恶和心情的恐惧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含义丰富和概括力极强,许多诗句已演变为成语(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至今为人们所广泛应用。朱熹在《诗集传》中也提出“作舍道边,三年不成”的格言,它源出于《小旻》诗的第四章。这些均说明《小旻》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语言上,诗人往往使用对偶的手法,力避以赋笔写诗的平板滞直,缺少变化的弊端。如第四章的“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末章的“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均是工整的对句,语言整齐,音调和谐。再如第五章,“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谋,或哲或课。”则是工整的隔句对。第二章的“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也基本上是比较整齐的隔句对。这种对法,使得诗句在严整之中又显得参差错落,因为本来是两两相对,但由于中间隔着一个句子,所以看上去,俪如不俪,化而不板。由于诗人使用了不同形式的对偶手法,在内容上,它鲜明地表现出相反相关的意思,突出地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态度和褒贬色彩,在结构上,因其整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句式对称的美感;在音韵上,它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歌珠走泉流,抑扬有效的音乐美。因此就使得以赋笔铺叙的平直江面上,平添波澜,顿生曲折,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