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原文及鉴赏
作者: 张镛 【本书体例】
【原文】:
呦呦鹿鸣(2),食野之苹(3)。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4)。人之好我,示我周行(5)。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6)。视民不恌(7),君子是则是傚(8)。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9)。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10)。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11)。
【鉴赏】:
《鹿鸣》为《小雅》之名篇,是周王宴请群嘉宾的一首乐歌。据陈子展先生考:“《鹿鸣》一诗当作盛周。大约到衰周,守成之主,不知创业的艰难,也不知礼宾群臣的重要,就在大臣或乐官用这诗来陈古以刺今罢,所以《鹿鸣》就被认为是刺诗了。”(《雅颂选译》)这话可能就是作者的本意。此诗以“鹿鸣”为题,含义深广,富有庄敬而典雅的意韵,是《诗经》四始之杰作。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被尊为吉祥之兽,拜为神灵之物,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和威力无比的力量。宋人刘斧的《青琐高议》中有《仁鹿记》一则:说是鹿王为拯救被困的鹿群,冒死向楚元王恳谏,终获允许。以后吴楚交兵,鹿王以率领群鹿酬恩于楚王。所以,鹿总是以仁兽的形象出现在一些中外文学作品中。唐代李白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句,就是把鹿当视为神鹿了。《鹿鸣》一诗,借“鹿呼同类”之事,喻国君唤群臣之意,寄高雅、吉祥、神灵于其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反映了君臣相会的盛况,表明了国君竭诚以待下,群臣贞良而事君的上下关系,强调了唯有君臣融洽,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的深刻道理。
全诗三章,章八句。首章写君臣相会的盛况。开头先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引出国君宴请群臣宾客共商国策的大事。诗在托物起兴中,又相譬为喻,形象生动,富有神韵。由于鹿为神灵之物,使主宾之间更显得威严而崇高,使宴会洋溢着庄敬而神圣的气氛。“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国君以自豪的口气,信任群臣,赞美客人,表明他们只有尽心竭力、忠君事国的思想品质。所以称之为“嘉宾”,授之于礼品(“筐”),也不无道理。随之,宾王满座,瑟乐即奏,笙簧齐鸣,宴会呈现出一派团结友谊的欢乐景象,体现了上下融洽,和睦与共的君臣关系。后两句“人之好我,示我同行”,是国君对群臣勇于陈述政见,提出忠告的肯定与赞颂,反映了宴会主人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政治开明的英主。第二章写国君赞颂群臣勤政爱民的德行。开头仍以“鹿鸣”起兴,引出国君对群臣的赞美之词,表现出一个信赖群臣,礼贤下士的明君风度。“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四句,国君先以颂扬的口气,好言群臣名传天下的高尚品德,赞美他们以民为亲、勤善治国的功绩。接着提出只有这样做,君子就能成为举国上下的楷模,庶民百姓的榜样。“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两句,既是敬献美酒,又含有勉励之意,希望众臣嘉宾修身养性,以身作则,对治理国政作出贡献。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为国运兴隆而思贤若渴的一片诚意。第三章写宴会进入高潮时的情景。则于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表达形式,我们在反复的吟诵中自然会感到宴会场面高潮迭起,气氛浓烈。加之“鹿鸣”起兴,以鹿为喻的表现手法,宴会更显得隆重、庄严,如同神灵仙境。“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继第二章群臣嘉宾聆听询喻之后,笙簧同奏,瑟声再起,这是君臣为议定安邦治国大计的庆祝,也是寄国家兴旺繁荣的一庄热情。值得注意的是,本章增添了琴乐,“琴者,乐之统也”(《风俗通》),可见,那悠扬的琴声,“足以和人意气,感发善心也”(同上)。宴会至此,情欢意乐,进入高潮。“鼓瑟鼓琴,和乐且湛。”琴瑟之声不绝于耳,主客之间恳诚相报之情溶为一体,如九曲入海,众望似归,充分反映了君臣共治朝政、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最后以“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作结,既表达了国君对众臣勤政爱民的报答之情,又寄希望于未来。以此告诫诸位大臣,要尽心竭力,和衷共济,国家方能繁荣昌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鹿鸣》一诗,虽仅三章,但比兴手法和复沓叠唱形式相为并列,递进层出,柔合为一,贯穿于整体结构之中。全诗鹿鸣之声不绝,吟诵叠唱相连,形成起伏跌宕的节奏,构成回环曲折的旋律,造成融融相和,泄泄相乐的气氛。把君臣相会的场面、主诚客敬的情感,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次还有义类相联,词语相对的美感。如“鹿王呼同类”与“国君呼群臣”相呼应,嘉宾与仁鹿相对照,琴瑟笙簧的鸣奏与鹿的呦呦欢叫相应合,筐篚币帛与苹蒿芩草相比照。这样,诗的主题与比兴手法乳水交融、浑然一体,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鹿鸣》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先秦时是周王礼遇臣宾的乐歌。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到一般贵族宴会,即是乡饮和科举中榜后,亦皆以之为乐歌。可见《鹿鸣》对后世影响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