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赏析_苏轼
【作品介绍】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这组词是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求雨后到石潭谢雨的路途中所作,主要写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这五首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以诗的句法入词,是其主要艺术特色。这组词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它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对词的题材,有开拓意义。
【原文】
浣溪沙
软草平莎过雨新1,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2。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3。使君元是此中人4。
【注释】
1.平莎(suō):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2.耦耕(ǒu gēng):两个人各拿一耜并肩耕作,此处泛指耕作。
3.蒿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薰:一种香草。
4.使君:词人自称;元:原之意。
【创作背景】
这组词是苏轼43岁(1078年)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赏析】
词写雨后农村风光春色和雨后感受,抒发作者的欣喜之情,表达了归田退隐的思想。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雨过之后,空气更加清爽新鲜,小草平莎更加柔软嫩绿、摇曳生姿,道路之上布满一层轻沙,却洁净无尘,马儿欢快地奔走其上。景物是词人眼中的景物,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环境的清新、舒适便是词人欢快、舒畅的情感反映,软、轻等字眼便既是莎草、沙路的特征描写,也是词人舒爽、轻快的内心再现。“何时收拾耦耕身?”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词人不禁怀想,何时能够耦耕田亩、归隐田园,这其中既有词人对于农村田园的热爱之情,也暗含了词人因游宦疲倦、仕途多舛而渴望隐居的情感。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太阳暖暖地照在桑麻之上,桑麻泛着翠绿的光泽,动人眼目;微风从蒿艾中吹拂而过,蒿艾散发出如薰的香味,沁人心脾。这两句对仗极为工整,描摹之景也极为美妙,“暖”字给人的心窝带来无尽的温馨,“光似泼”三字把田野繁茂蓬勃的景象渲染地淋漓尽致,气如薰带来袭人的芳香。“使君元是此中人”,和上片中的“何时收拾耦耕身?”相互照应,而意思则更进一层,上片只是说渴望归来,而此句中词人深深感叹,原来自己本是此中之人。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元是此中人”一句含蓄隽永地收束全篇,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这五首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以诗的句法入词,是这组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辛弃疾的农村词便直受到苏轼词的影响。
这些词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对词的题材,有开拓意义。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这些在中国词史上苏轼是第一个卓有成绩的。同时,在艺术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善于抓住特定情况下的景。抒发此时此地的情。善于运用平常的景表现朴素而又丰富深厚的情。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名家点评
周啸天:作者并没有把雨后的农村理想化,他不停留在隔篱的观察上,而是较深入地接触到农民生活的实际情况,所以具有相当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把词的题材扩大到农村,写农民的劳动生活,对于词境开拓有积极的影响。
周汝昌:在《全宋词》中,月露风花,比比皆是,寻此奇境,唯有坡公,所以为千古独绝。
王元明:特别“软草平莎过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二句,似平却奇,出诗入画,显示出苏轼农村词清新开阔、含蓄隽永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