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感旧诗》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感旧诗
床头枕弛道[1],双阙[2]夜未央。
车毂鸣枕中,客梦安得长!
新秋入梧叶,风雨惊洞房[3]。
独行残月影,怅焉感初凉。
筮仕[4]记怀远[5],谪居念黄冈[6]。
一往三十年[7],此怀未始忘。
扣门呼阿同[8],安寝已太康[9]。
青山映华发,归计三月粮。
我欲自汝阴[10],径上潼(tóng)江[11]章[12]。
想见冰盘中,石蜜[13]与柿霜[14]。
怜子遇明主[15],忧患已再尝。
报国何时毕?吾心久已降[16]。
【注释】
[1]“床头”句:言临时居住的子由东府在车马奔驰的大道旁。
[2]阙:宫门望楼。
[3]洞房:深室。
[4]筮仕:初做官时占卦以卜吉凶。
[5]怀远:怀远驿。
[6]黄冈:今属湖北,元丰三年至七年间苏轼谪居于此。
[7]三十年:苏轼自嘉祐六年(1061)初仕凤翔至元祐六年(1091),整三十年。
[8]阿同:苏轼自注:“子由一字同叔。”
[9]太康:甚康乐,语出《诗经·唐风·蟋蟀》。这儿指已经熟睡。
[10]汝阴:即颍州。
[11]潼(tóng)江:水名,在潼川府,府治在今四川三台旧叫作东川。
[12]章:奏章。苏轼自注:“予欲请东川而归。”
[13]石蜜:即冰糖。
[14]柿霜:柿饼外的白粉,此指柿饼。苏轼自注:“二物皆东川所出。”
[15]明主:指高太后,当时哲宗年幼,高太后权同听政。
[16]降:指平静。
【译文】
床头紧靠着车马行驶的大道,宫门望楼对峙,天还未亮。车声隆隆,仿佛响在枕边,客游京华的人怎能长入梦乡?秋天来临,梧桐叶逐渐枯黄,卧室虽深,仍听见风雨作响。月已西沉,独自在月下徘徊,感到了初秋的凉意,令人惆怅。清楚记得怀远驿占卜做官的吉凶,不久你就贬官筠州,我也谪居黄冈。转瞬之间,已经过去三十年,风雨夜对床眠的志向从未淡忘。“阿同!”我敲门想叫醒弟弟,弟弟鼾声大作,睡得正香。青山映衬华发,将更显得苍老,我已决意还乡,备足了途中口粮。一到汝州就直接上奏朝廷,要求调到蜀中的潼江。我仿佛已看到透明的盘子,盛满了故乡的柿饼和冰糖。可怜你遇上圣明君主,总想报国,历经忧患,不断遭到中伤和诽谤。报国呵报国,何时才是尽头?我早已心灰意冷,没有这种奢望!
【解析】
元祐六年(1091)京城作。这年二月苏轼从杭州召还任翰林学士承旨,五月至京,八月因再次遭到政敌攻击出知颍州(今安徽阜阳),这首诗苏轼写于赴颍州前。诗前有序说:嘉祐年间我与子由共同参加制科考试,住在怀远驿,当时我二十六岁,子由二十三岁。一天秋风秋雨大作,半夜时雨下得更急,我才开始产生欢聚悲离的感慨。以后在各地做官,绝大多数时间我们都不得相见。每年夏秋之交,起风下雨,草木凋敝,我就会有这种凄凉的感慨,已经有三十年了。元丰年间我贬官黄州,子由也贬官筠州,我曾作《初秋寄子由》,谈到这件事。元祐六年我从杭州召还,住在子由的东府,几个月后又出知颍州。这时我已经五十六岁了,写了这首诗来同子由告别。以上就是序文大意。由于厌倦官场斗争,苏轼在诗中集中抒发了他的归隐之志。前八句为“感旧”之因,寓居子由东府又逢秋风秋雨;“筮仕”四句为怀旧,这首诗的重点在“感”不在“旧”,故对“三十年”的情况一笔带过;后十句写现在的归隐打算,准备一到颍州就上章请求调往蜀中。全诗如叙家常,却真挚感人,前人盛赞这首诗为“至真之言,自然浑厚”“淡语能移人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