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眼中的当今文坛

日前,记者在上海王安忆的家里,就当前文坛的种种景观和思潮,对王安忆进行了采访。

记者:作家有两种:一种人的思考是随着生活的不断变化而改变,易受影响;而另一种人的变化是间接的,他们从阅读出发,自我思索,又有一些新艺术思想在创作上得到反映,你也是这样的吗?

王安忆:不,这不一定。其实生活本身就只有那么一点内容,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样的生活,大家观察到的也都差不多,而大家写出来的作品不一样,这要看你理性准备有多少。如果你的理性充分,你就深刻,就和别人不一样。

记者:现在文坛上女作家非常活跃,在写作上女性作家对语言的把握、表现和叙事方式上比男作家做得要好,而且特别轻松,是吗?

王安忆:女作家比男作家写作更勤奋一些更认真一些。但在写作上我认为没有具体性别之分。现在有些评论的观点是从作家自己谈创作的文章中得来的,这是要上当的。创作过程是说不清楚的,想象力不可捉摸。现在在作家中也存在一种风气,把自己的创作谈得特轻松特潇洒,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还有一些写作家的人也把作家的写作生活写得非常轻松,非常浪漫潇洒,这是不真实的。我写作用笔写,产量也不是很高,我对自己的要求也不是很多,每天只写一点儿。

记者:现在许多作家纷纷转向专栏写作,写些散文随笔小品,有时候几个作家拟好一个话题,一块儿写一块儿发表,你写吗?

王安忆:这是一种流行,约稿很多,但我不写。

记者:80年代的女作家,在创作态度上和现今的女作家不一样。如张洁的《方舟》,她不是靠历史、哲学或深思一个历史真实,而是从直觉写作上守住了人性的一些基本良知,对社会文学异化有一种排斥感,她力求深化自己,而现今走红的女作家却大不一样了,她们失去了一种姿态。

王安忆:现在的作家性别意识不是很强,女作家和男作家很像。80年代女作家的作品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不仅仅是张洁。而现在两性作家在写作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她们很现实,拼命把现实世界的面目表现出来,尤其是“新写实小说”那一派。有些评论家把方方也归纳到“新写实”里去,这不正确。对于“新写实”小说,我觉得缺少一种诗意,尽管写作能力很强,语言非常利落。现在这批作家的差别也很大,笼统归为一派不太科学,这可能与评论家的评论有关。

记者:常看作品吗?

王安忆:不是看得很多,有时候看到有些作品写得特别好,蛮喜欢的,就觉得自己真是赶不上。有位部队作家阎连科,写作很有感情,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写得很好,有沉痛感。反观别的作家,大概是写多了,故事、文字、情节、语言、技巧、文体都很漂亮,但就是没有感情。

记者: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涌现出一批女作家,但对于这批女作家的作品批评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以前都是中性批评,照着社会一个大的方向进行批评,倒是现在几个女评论家的批评很不错。

王安忆:对,季红真、戴锦华等人的批评都是很中肯很不错的。但可惜的是她们现在都转到现代文学史研究上了。

记者:从世界背景来看,许多“新”的东西已变得非常缺乏价值,比如表现主义小说,曾在日本国内轰动一时,但放到国际上,与卡夫卡一比就看出那只不过是模仿品。

王安忆:这很可悲,什么叫第三世界?就是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个地球村,那些强民族强国家侵略弱民族弱国家,用他们的文化观念标准去消耗别人的民族文化,把他们的观念标准强加与人。

记者:这也包含了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入侵和影响,关键在于他们帮你做了选择。

王安忆:这种情况非常像70年代的台湾,他们的文学界起来了一批知识分子——乡土派作家,当时我还不懂,最初看陈映真等人的作品不知他们的情绪为什么那么激烈。当时我只是从文学表面、文学本身来看,到今天中国内地也出现了种种类似景观,我突然明白了他们作品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