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黛洛维夫人》赏析

【时间】:1925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小说沿克莱丽莎·黛洛维和赛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两条平行的线索展开。人到中年的黛洛维夫人是一位国会议员的妻子。在一战刚刚结束的1919年6月的一个早晨,她为准备晚宴出门买花。天气晴好,钟声悠扬,黛洛维夫人走在伦敦街头,所见所闻时时触发她的意识流动。一时想起少女时代的恋人彼得,虽然知道最终嫁了可靠的黛洛维是明智之举,却到底心意难平,不免愧疚犹疑。转念思及与女儿伊丽莎白及其家庭教师的疏远和对立,更加烦恼忧惧。在花店她听到外面汽车爆出的一声巨响,酷似声,这声响刺激了正与妻子走在街上的史密斯,这个一战退伍军人患有弹震症,神经变得格外敏感纤细。妻子为他的疾病烦恼,两人的婚姻产生了危机。因为无法摆脱的紧张情绪和恐惧感,史密斯终于跳楼自杀。黛洛维夫人见到刚自印度归来的彼得,虽然当年因为她的离弃受到很大伤害,彼得依然难以摆脱她的影响。晚上,黛洛维夫人宴请包括首相在的社会名流,忽然听到史密斯自杀的消息,大为震动,心神恍惚中离席,想到那个青年生前不知是否曾感到过幸福,又为他的解脱而高兴。《黛洛维夫人》被认为是伍尔夫第一部成熟的意识流小说。初稿名为《时时刻刻》(The Hours),时间对于阐发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小说中的客观时间只是短短的一天,但在外界声光影像的触动以及彼此间的互动影响下,小说人物产生了千头万绪,纷至沓来的联想,由此造成的意识流动展现了他们主观时间上的一生,而人物形象也经由心独白与不同观察者的印象变得鲜活立体。作者意图借小说来表现生与死,神的正常与错乱,同时也批评社会制度。小说中素不相识的两位主人公别、经历、身份、地位、神状态几乎完全没有同之处,却令读者看到了一战后西方人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困惑和恐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