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润州二首(其一)·向吴亭东千里秋》导读

润州二首(其一)

【题解】

本篇选自《樊川诗集注》卷三。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学家。大和进士。曾为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累官至中书舍人。诗在晚唐成就很高,与李商隐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别集》各一卷。注本有清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四卷。

润州,今江苏镇江市。

向吴亭东千里秋(1),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2),绿水桥边多酒楼。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3),一笛闻吹出塞愁(4)。

【注释】

(1)向吴亭:古亭名。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引《孔氏杂记》:“向吴亭在润州官舍。”一说在丹阳县治南。(2)青苔寺:古镇江八大寺之一,在四牌楼万古一人巷内。寺侧有绿水桥,俗称高桥。(3)桓伊:东晋名士,官至刺史,曾与谢玄、谢琰大破秦苻坚军于淝水。善吹笛,时称“江左第一”。(6)出塞:古乐曲名。《晋书·刘隗传》:“子畴,曾避难坞壁,贾胡百数欲害之。畴无惧色,援笳而吹之,为《出塞》、《入塞》之声,以动其游客之思,于是群胡皆垂泣而去之。”

【导读】

《润州二首》(其一)首联起势恢宏。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茫茫千里,一片清秋景色,给人一种极荒忽无际的感觉。诗人的万端思绪,便由登览而触发。再一笔宕开,追忆起昔年游览的情形。“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如今旧地重游,恰逢惹愁的高秋季节,神往之中隐含着往事不再的悲哀。颔联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眼前,写诗人下亭游览时所见的景物。“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冷落,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旧,对仗十分工整。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化,这就为下一联抒发思古之情创造了条件。颈联再转,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而寄慨。东晋、南朝的士人,旷达风流曾为一时美谈,可是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都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只留下虚名为后人所企羡。中间两联由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在人空的无限哀惋之意。尾联意境深远。秋夜月明,清冷凄迷,忽然传来《出塞》的悲怨笛声,又给诗增添了一层苍凉哀切的气氛。诗人由笛声而想到东晋“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的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声来传达心中的无限哀愁。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融成一体。因此,诗虽将无穷思绪以一“愁”字了结,却给人以跌宕回环、悠悠不已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