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赋

琴赋(〔明〕李贽)

【原文】

《白虎通》曰: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故谓之琴。余谓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人知口之吟,不知手之吟;知口之有声,而不知手亦有声也。如风撼树,但见树鸣,谓树不鸣不可也,谓树能鸣亦不可。此可以知手之有声矣。听者指谓琴声,是犹指树鸣也,不亦泥欤!

《尸子》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因风而思民愠,此舜心也,舜之吟也。微子伤殷之将亡,见鸿雁高飞,援琴作操,不敢鸣之于口,而但鸣之于手,此微子心也,微子之吟也。文王既得后妃,则琴瑟以友之,钟鼓以乐之,向之展转反侧,寤寐思(复)者,遂不复有,故其琴为《关雎》。而孔子读而赞之曰:《关雎》乐而不淫。言虽乐之过矣,而不可以为过也。此非文王之心乎?非文王其谁能吟之?汉高祖以雄才大略取天下,喜仁柔之太子既有羽翼,可以安汉;又悲赵王母子属在吕后,无以自全。故其倚瑟而歌鸿鹄,虽泣下沾襟,而其声慷慨,实有慰藉之色,非汉高之心乎?非汉高又孰能吟之?

由此观之,同一心也,同一吟也,乃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夫心同吟同,则自然亦同,乃又谓渐近自然,又何也?岂非叔夜 所谓未达礼乐之情者耶!故曰:言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康亦曰:复之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傅仲武《舞赋》云:歌以咏言,舞以尽意。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以意尽于舞,形察于声也。由此言之,有声之不如无声也审矣,尽言之不如尽意又审矣。然则谓手为无声,谓手为不能吟亦可。唯不能吟,故善听者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其为自然何可加者,而孰云其不如肉也耶?

吾又以是观之,同一琴也,以之弹于袁孝尼之前,声何夸也?以之弹于临绝之际,声何惨也?琴自一耳,心固殊也。心殊则手殊,手殊则声殊,何莫非自然者,而谓手不能二声可乎?而谓彼声自然,此声不出于自然可乎?故蔡邕闻弦而知杀心,钟子听弦而知流水,师旷听弦而识南风之不(兢),盖自然之道,得手应心.其妙固若此也。

【作者小传】

李贽(1527~1602),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其一生崇尚自由,以异端自居,思想与儒家的传统学说相悖。

李贽常借论琴发表自己的理论主张。他曾于《焚书征途与共后语》中,对历史上伯牙学琴的传说,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他指出,伯牙有了成连这样的老师,为什么非要移之海滨无人之境、寂寞不见之地,直与世之矇者等,则又乌用成连先生为也?此道又何与于海,而必之于海然后可得也?首先提出问题,即为何成连先生尽力传授伯牙琴艺,而伯牙仍学无所得。李贽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盖成连有成连之音,虽成连不能授之于弟子,伯牙有伯牙之音,虽伯牙不能必得之于成连。所谓音在于是,偶触而即得者,不可以学人为也。矇者唯未尝学,故触之即契,伯牙唯学,故至于无所触而后为妙也。作者认为只有伯牙自己亲自去到海滨体验生活,在没有老师成连的跟随和指导,周围空无一人的情况下,伯牙才会真正学有所得。设伯牙不至于海,设至海而成连先生犹与之偕,亦终不能得矣。唯至于绝海之滨、空洞之野,渺无人迹,而后向之图谱无存,指授无所,硕师无见,凡昔之一切可得之传者今皆不可复得矣,故乃自得之也。这段话表明音乐之道并非语言、文字可以传达,只能亲自领悟,对音乐的体验别人不可代替。

李贽有关琴论的文字,还 可见于《焚书琴赋》。他认为琴的作用,是用来吟其心,即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他说:人知口之吟,不知手之吟;知口之有声,而不知手亦有声也。如风撼树,但见树鸣,谓树不鸣不可也,谓树能鸣亦不可,此可以知手之有声矣。听者指谓琴声,是犹指树鸣也,不亦泥欤!这些说法,对起源于汉代《白虎通礼乐》中的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的思想提出挑战,继承并发扬了道家法天贵真、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批判精神,认识到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主张琴乐要抒发人的真实情性,表现真实的个性。李贽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继魏晋名士嵇康声无哀乐论以后,崇尚自然、反对名教的愿望在音乐美学领域的反映

琴者心也,琴者吟也,琴者情也

【解读】

琴者心也,琴者吟也。琴者,情也。琴乃自娱之雅乐,非娱乐他人之器物,与一般众乐器不同。自娱自乐,发乎于心,寄情于琴。

娱人之乐,未免违心。或阿谀献媚,或强颜欢笑。为了迎合他人只好摧眉折腰,不得欢颜。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被长期压抑,长此以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

琴为雅乐,或娱己,或奏与知音者听。弹琴,表达的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不断发掘自己的内心,我们会发现久而久之自己所面对的当下的自我越来越真实。心也因此变得柔软而灵敏,能够察觉到周围事物,一花一草,一草一木,一沙一尘等等细微的变化。用心去感受世间的万事万物,用心去体会生命的喜悦。万物皆有灵性。琴能够让我们于种种细微的变化中去捕捉那种霎那间生命的美好和喜悦,教会我们爱与感恩。用心待一张琴,有如用心去请教一位良师,用心去体验一本好书,确实让人受益匪浅。心因琴,因琴声而变得柔软,柔软使我们拥有了水的智慧。智慧一旦开启,慈悲和光明就升起。于是我们能够用爱与感恩去对待周围的万事万物。

对于琴,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感激、敬仰。谁说琴只是一块木头?!琴不仅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灵性的。对琴要用心去体会,与琴交流沟通,而不是驾驭琴。

真正的琴人懂琴、爱琴、惜琴。无须多少海誓山盟,只见于日常细微之中。

善待你自己的琴,善待每一张与你有缘的琴!那是前世多大的愿念才修得今生的琴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