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辛未七夕·恐是仙家好别离》原文、赏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钱钟书先生在品评分析李商隐诗时说过:“虽琢炼精莹,而真情流露,生气蓬勃,异于雕绘夺情、工巧伤气之作。”(《冯注玉溪生诗集诠评》未刊稿,转引自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 第二卷688页,周振甫撰《李商隐》文中) 这几句话可谓是对李商隐诗歌总的艺术风格最为精当的评价,这首诗也很明显地体现了这种风格。
李商隐的诗大多都有寄托,但表现又很婉转,具有一种含蓄朦胧之美,本诗也是如此。这就需要先把本事理清,然后才能把握和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辛未”是唐宣宗大中五年(851),“七夕” 即七月初七,这个标题本身就把本诗的具体写作时间标示得清清楚楚,我们依据这条线索来考察一下诗人当时的处境。
宣宗大中三年(849),徐州军乱,驱逐原节度使李廓。朝廷任命卢弘止(《旧唐书》 作卢弘正,今从《新唐书》)为武宁节度使前去治理徐州。卢弘止是个文武双全的干练之才,元和年间进士及第,论资历和地位都比李商隐高。他很有魄力,徐州军“自王智兴后,吏卒骄沓,银刀军尤不法。弘止戮其尤无状者。终弘止治,不敢譁” (《新唐书·卢弘止传》 卷一七七)。局势稳定后,卢弘止便招揽人才,于十月聘李商隐为判官,得侍御史衔,从六品下。李商隐的品级略有提高,久受压抑的心情开始好转。这时期他情绪高昂,积极上进,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在《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 一诗中他形容当时的心情说:“此时闻有燕昭台,挺身东望心眼开。且吟王粲 《从军乐》,不赋渊明 《归去来》。……借酒祝公千万年,吾徒礼分常周旋。收旗卧鼓相天子,相门出相光青史。”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李商隐当时的喜悦与对卢弘止感恩戴德并寄以厚望的心情。他在徐州幕府中度过了一年多的时光。大约在大中五年春天,卢弘止死于任所,李商隐失去了这位有地位的朋友,只好离开徐州幕府再度入朝,请求令狐綯的援引。于此可知,冯浩 《玉谿生诗集笺注》 论此诗曰:“时在徐幕,必有借慨”便不足为凭了。从时间来看,当时李商隐已离开徐州幕府还朝,从思想感情来看,诗人对卢弘止感激犹恐不及,怎能还有什么“借慨”呢?所以,此诗的感慨当是对令狐綯所发,这从时间和人情常理上都可找到根据。
李商隐与令狐綯的关系极其复杂而且又很微妙。李商隐曾在青少年时期受知于令狐綯的父亲令狐楚,并在令狐父子的竭力举荐下考中进士,令狐父子对李商隐是有恩情的。可是,后来李商隐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并娶其女为妻。王茂元属于李德裕党中的骨干人物,而令狐父子则是牛僧孺党中的中坚,牛李两党在当时是水火不相容的政敌。这样,牛党中的人大都认为李商隐忘恩负义,对他很反感。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李商隐基本上都是在李党势力范围中活动任职。然而,这时情况发生了变化,李党领袖人物李德裕已被贬而死,力量渐衰。牛党一派基本上控制了朝廷大权。大中五年四月,同平章事令狐綯已出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李商隐唯一比较可依托的朋友卢弘止又已经去世,他无路可走,只好硬着头皮回京向令狐綯求情,争取得到谅解并能推荐自己。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什么结果,他受到了许多冷遇。大概在五六月份时才出现转机,给他一个补太学博士的职务。
据张采田考证,李商隐此诗创作在 《无题》 四首之后。经过向令狐綯的再三陈情,二人关系已有所缓解,所以李商隐才能得到补太学博士之职(正六品上)。他开始转忧为喜,但此职距李商隐原来的理想差距还很大,他并未能如愿以偿。于是,他便在七夕之时创作此诗,借牛郎织女之事抒发自己喜悦感激之中又有些失望忧伤的情怀。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是借牛郎织女故事发端,表现人与人遇合的困难。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在我国长期流传的美好传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两颗星宿隔着天河相望,每隔一年时间才能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在乌鹊搭成的桥上相会一次。二人的阻隔本是在外来势力的强压下才形成的,但诗人却翻陈出新,说恐怕是神仙们爱好别离,才故意将相会的时期安排得这么远吧!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隐约地体察到诗人的这种心情: 他和令狐綯的隔膜已经很久,此次进京又经过了许多周折,费了许多唇舌。现在才渐渐有了转机,所以他觉得时间太长,但必定算有了希望,这便是“迢递作佳期” 的含义,语中微露喜悦之情又暗寓自我调侃的意味。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二句说,佳人的相会要经过耐心的等待,需要在一定的良辰里才能实现。前句表地点,后句指时间。“金风”表明时间为秋季,暗合七月在初秋之义。因为阴阳五行中的“金”配属秋天,故“金风” 即是秋风的意思。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描绘双方盼望相会时的焦急心情。“漏”即刻漏,是古人标示计算时间的记时器物,其作用与现代的钟表相同。“清漏”暗指为天宫仙界中的器物。“渐移” 表现嫌时间过得太慢。这两句诗大意是说,二人急切地盼望着相会时刻的到来,可是那漏壶中的刻箭却移动得非常缓慢,他们焦灼地相望了很久很久,然而那些连接两岸的云气尚未接通,所以他们迟迟也未能过河相会。这两句诗曲折地表现出作者在获得补太学博士的职务后,希望再有新的提升,还在焦急地渴盼着。张采田解释这两句诗说“属望尚奢”,是有道理的。
最后两句内容含量更大,思想感情也比较复杂。诗人在这里又拈出七夕的故事与习俗。“乞巧” 即乞求巧慧聪明,也是七夕风俗中的一项内容。《荆楚岁时记》 曰:“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得。” (引自 《初学记》 卷第四)。这两句诗的表面意思是说,牛郎织女得以相会,怎么能不想要报答乌鹊架桥的功德呢?但是为了心灵手巧,人们还是向蜘蛛乞求,希望它把丝套在瓜果上以带来巧慧。若再加以解析的话,前句是借用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的故事来暗喻自己是通过令狐綯的引荐搭桥才谋得官职的,对此事怎能没有心意要感激报答其恩德呢?后句一转,意谓尽管如此,但我所得到的仅仅是个微不足道的职位,只有再作别的打算了。联系李商隐后来的行踪,这两句诗的语意就更明白了。补太学博士后不久,李商隐就离开此职,到由河南尹改镇东蜀的柳仲郢幕府中任节度书记,十月改判上军,不久又升任检校工部郎中 (从五品上)。这便可证明李商隐对令狐綯的举荐虽有一定的感激之情,但对其职位并不满意。他可能当时已在另寻出路,开始向蜘蛛乞巧丝” 了。
本诗的表现方法非常高明。诗人即事即景抒情,将有关节日的传说、习俗与自己的处境、思想感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借彼言此,既是彼又是此,使二者妙合无垠、浑然一体。从表面意义来看,诗人是在写 “七夕”节日的情景,从古老的传说故事到一直延续的民间风俗乃至于当时的客观景象都概括了进去。若仔细品味,诗人在这形象的描述中又寄托了很深的寓意,将自己当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含蓄地倾述出来,缠绵委婉,余味无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另外,诗人利用谐音双关的手法,用 “巧丝”来谐“巧思”,也增加了本诗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