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王昌龄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他的籍贯有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和太原两说。自幼家境贫寒,靠农耕以自足,开元十五年(727)方得以进士及第。起初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因博学,超绝群伦,调汜水尉,后获罪被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北归,于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并结识李白,后离京返长安任江宁丞。后因被谤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中,亳州刺史闾丘晓因忌才将其杀害。其七绝诗尤为出色,于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为后人推崇,被冠以“七绝圣手”之称号,更得“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美誉。

出塞(其一)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仍在,但是万里征战的将士却早已不在。假如龙城突围的飞将军李广还健在,岂会容胡人越过阴山南下掠夺?

【鉴赏】

这是王昌龄两首《出塞》诗中的第一首。这首感慨边疆战乱不断,惋惜国家没有可用之将才的边塞诗被明代文学家杨慎誉为“神品”。

这首诗开篇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下笔,形成一种苍茫浑厚的独特意境。以古喻今,时空变换,战乱却从未中断,而万里戍边的人也大都有去无还。首句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是描写边塞的乐府诗中极为寻常的两个词语。《乐府解题》便有:“关山月,伤离别也。”可见无论征兵戍边还是表现离别思念,大都离不开“关”和“月”这两个字。而这句诗却将“秦”和“汉”这两个表现时间性的限定词加在“明月”和“关”前,寥寥两字,却带给读者辽远的时空感,气势非凡,彰显了新奇独特之处,此句足以统摄全篇。

后两句用以假设的修辞,赞扬了“龙城飞将”李广的功绩,既是对当下军中用人政策的不满,也表现了千百年来人民热切期盼飞将军一样的英雄人物出现,以平定叛乱、维护边防的心情。

诗歌之美,往往展现在貌似平凡的字上,而此诗正是用平凡的词语,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全文主旨意境,气势宏大,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因而明代诗人李攀龙褒奖它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实是合情合理。

推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