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写诗的皇帝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07-02 12:20:58 我要投稿!
中国历史上有数百个皇帝,其中不乏附 庸 风 雅者,少数君王也确有真才实学,但凡会写诗的,谁不想千古流传?然而真能登上文学殿堂的,还真不算多。
汉高祖刘邦是第一个写诗的皇帝,他的作品仅一首【大风歌】,却能流芳百世,颇让后世君王仰慕。刘邦其实是市井无赖出身,然在百战功成、荣归故里之时,想起天下初定,江山未稳,用一句“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有人对刘邦的出身不理解,认为一个不读书的人怎么会咏出那么豪迈的诗句呢?其实不读书的项羽也会作诗,他在汉兵略地之时,吟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那样的千古名句,充分反映出那是一个文武相济、风起云涌的光辉时代。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文帝曹丕的地位是比较显眼的。曹丕是曹操的儿子,他篡汉自立、迫害曹植,在政治上名声不佳,但他的文学成就却不可小视。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有贡献,七言诗《燕歌行》共两首,其中第一首“秋风萧瑟天气凉”,是他的代表作。
隋末唐初又是一个群雄并起的豪放年代,这时期的代表人物隋炀帝和唐太宗都会写诗。炀帝的诗如【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太宗的诗如【初夏】: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杨广和李世民的诗,才思尚可,底气不足,他们的诗文之所以能留存下来,完全得益于诗人的特殊政治身份,如果从纯文学角度比较,把他们的作品放到光照千秋的唐诗里,恐怕连“下品”都算不上。
说到写诗,就不能不提南唐后主李煜,这个饱受历史捉弄的薄命君王,在文学上达到了同时代的巅峰。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他的【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相见欢】等词均为流传千古的名作,其中尤以【虞美人】的“春花秋月何时了”等句最为著名,至今仍传唱不绝。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天子”,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哀婉,意境深邃,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宋徽宗赵佶的经历和李煜很相似,同样精于写词,他曾写出“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这样生动的句子,描写相思之情,还有【燕山亭】抒发亡国之痛:……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
那个自诩文治武功第一人的乾隆皇帝也爱写诗,而且他十分勤奋,一生留下四万首诗作。只可惜这个福气最大的皇帝功底太差,有的就像打油诗,有的则像散文码齐了押韵,如“御湖三月春水生,微风不动玻璃平”,又如“欢赏娱今日,追陪忆往年”,水平还赶不上当今一个爱读古诗词的一般知识分子。但在臣子们眼里,天子的诗作,再垃圾也是“精品垃圾”,谁有敢说半句闲话?因此皇帝的诗集还是出了一本又一本。乾隆皇帝在文化上闹出的笑话还真不少,比如他给灵隐寺题字,把灵字上面的云字头写大了,下面不够用了,于是臣子们就改主意,改题为“云林禅寺”;乾隆还曾把“浒墅关”看成“许墅关”,把“西川”看成“四川”,臣子们都默不做声的把地名改了,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乾隆作诗数万,却无一首为后人熟知,而不读书的“市井皇帝”刘邦却能凭一首即兴之作流芳千古,历史似乎在告诉人们,爱以“文字罪人”,对文字狱特别感兴趣的弘历天子,不但耽误了时代,还丑化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