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解析·杜甫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2-04-09 12:52:09 我要投稿!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01
译文+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当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杜甫的《登高》,古今推为七律之首。“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风是急风,天是高天,听到的猿啸之声,哀哀啼鸣;白净的沙洲上,只有宿鸟徘徊——这是何等迷离的意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又蕴涵着深刻的寓意。落木萧萧,老去的是年华,凋敝的是历史;长江滚滚,扑面而来的是未来,是一代一代不可阻止的更迭。流光远逝,曾经辉煌的历史破碎了,他曾经歌颂的那个“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而今不复存在。当年泰山上凌绝顶的诗人意气风发,现在已经垂垂老矣。面对山川,他轻声诉说自己的身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作客他乡,不得归去,独自登台,孤寂深沉,又哪堪抱病之身!
杜甫的这一首诗,结句极其顿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生的艰难困顿,人世的沧桑苦难,鬓发全部染上了霜雪;就这么一点点聊慰残生的杯中之物却又要因病而戒掉了。
登高是重阳节的一种庆典,但对于杜甫来讲,他在夔州登高那一刻,内心有一种深深的伤痛。他常年的漂泊,他老病的孤愁,都在这一刻慷慨激越,迸射而出。在美丽秋江风景的衬托下,他的家国心事愈发哀伤。这首诗被称做冠绝古今的“七言第一”,除了章法精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将七律这一诗歌形式发挥到美的极致,还因为这首诗的深刻的悲怆回旋千古,后人难以超越。
一个真正伟大的诗人,在成长中不断地扬弃,身躯可能会越来越孱弱,但精神会越来越蓬勃;容颜会堆积越来越多的皱纹,但心胸会变得越来越辽阔。杜甫登上岳阳楼,已经是在他生命终结的前两年(公元768年),那个时候他真的是一个老病之人了。
明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岳阳楼》,一同领略洞庭湖的辽阔苍茫。
02
词句注释
⑴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03
思维拓展
小朋友们,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悟呢?仔细想想:
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层含义。
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零,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