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律”走向“自律”》作文800字

从“他律”走向“自律”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诚然,孩子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父母老师的约束,那是依靠外力对行为的规范,但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般的自制约束能力更加重要,那是依靠内心的自省与自觉做到的自制。我们不应把教育仅仅局限于对孩子的他律,而是由“他律”一步步向“自律”引导,才能帮助孩子不断自我提升,达到教育根本的目的。

人对自己的本性,难有善恶美丑的分辨意识,因此自律并不与生俱来,它是以他律为基础,将外在的规矩条令领会理解,内化于心,进而形成一套对自我完备的自制标准。对于孩子,当他们尚未有是非分明的判断力,这时,他律就如同一把标尺,“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他律可以衡量一个人的对错,给孩子具体的规范,明确的导向。

然而,如果只是以规矩标准来要求孩子,虽然也能有条不紊,但未免少对更高道德的追求,正如一句话所说“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线”,的确,我们谨守他律,虽不犯法,但不崇高。有人倒地,我们不扶,是合法的;有人跳楼,我们默默观望,也是合法的。但当这么多合理的行为组成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世界便充斥着冷漠与自私。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停留在他律的灌输,而是让他律转化为自律,提高孩子自我提升的能力,让他们拥有更崇高的道德,也给未来的社会更添一分温度。

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只有以礼乐之道教化人民,使善良的道德融汇于心,人们才能将他律化为自律,有廉耻之心和节操品质。同样,如果对孩子一味的采用他律教育,他的确可以在很好的遵守规矩,然而“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一旦将来脱离监管约束,便会如同脱缰的野马,无法以自律约束自己,立刻放松懒散下来。因此,我们要让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让自我的约束深深根植在孩子心中。

当然,教育的“他律”不仅仅是指父母老师对行为规范的监督约束,更深刻层面的是外界环境对孩子道德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什么孟母不计辛劳的选择三迁,将居住之所由“近于墓”搬到“近于市”,又从“近于屠”迁往“学宫之旁”,不正是想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吗?也正是孟母身体力行的示范,为孟子树立了榜样,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围良好的学习环境的熏陶,孟母的言传身教,使孟子发奋用过,刻苦学习读书礼仪,将他律转化为自律,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终成为一代大儒,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唯有我们在父母老师以他律形式的管教的基础上,更注重孩子的自律能力,让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才能培养出完美的人,也使他们受益一生。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