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漫笔作文1800字

都说做杭州人是幸福的,城中有一个湖、一条江,还有一条河。这一湖叠巘清嘉,惊艳了整个世界,慕名而来的游人如织。这一江惊涛似雪,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出浙江儿女奋勇向前、永不服输的精神。而这一河,低吟浅唱,绵延了1800公里,将劫难所铸就的文明传承千年。

西湖和钱江,早已熟悉,但此次走进大运河,许是来得太晚,又许是刚刚好。说来得太晚,是因为大运河始建于春秋,先后于隋、元两朝进行扩修,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在等待了千年之后,我才第一次走进它,未免显得姗姗来迟。说来得刚刚好,是因为就在今年的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条承载千年的历史长河,再一次成为国人的骄傲。

对于不是生长在杭州的我来说,对大运河知之甚少,幸而在运河边有一座大运河历史博物馆,在这里,我轻越了时空,细细阅读它一路奔波而来的从容,与它一同回忆这2500年里的荣辱与兴废。某一霎那,我仿佛听到了当年漕工铿锵有力的号子在渡口徘徊,仿佛看到了穿梭其中的商船那高扬的白帆在繁忙的运河上频频交汇。这些被岁月抹去的事物被留存下来的文物所一一见证,重新历历在目,仿佛从未消失一样。

漫步在运河边,运河不再带有历史的厚重感,它是真实的存在。若说西湖和钱塘江刚好一文一武地衬出了杭州的人杰地灵,那么大运河则刚柔并济地修饰了杭城一段苍老的岁月。可不是么,一头系于北疆,一头系于南国,横跨四省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从地域上来说,既有了北方的豪迈,也有了南方的秀美。我说运河外表上是刚毅的,2500年前,它就是封建霸主逐鹿中原、运粮送物的“黄金水道”。我说运河骨子里是细腻的,因为即使在2500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是繁华都市的温柔点缀。

运河上保留了一座现存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拱宸桥。桥名取自拱手相迎帝王之意,始建于明崇祯4年,东西走向跃于运河之上,除了是文物外,还是古运河杭州终点的标志了。这座桥对杭城的百姓来说,意义可不一般。听说很久以前,返乡的杭州人在见到这座桥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坦然和兴奋,直到现在,返乡的游子在见到故乡这座熟悉的拱桥时,依然会感到欣慰和感慨。我跟着人群上了桥,兀自坐在桥中央,凭栏远眺,眼前的运河与馆中古画上描绘的一模一样,渐渐觉得这桥连接的不仅是此岸和彼岸,更连接着今昔与往昔的岁月,每一级石阶上,滑动的是人间的沧桑;每一个石栏旁,见证的是时间的痕迹。

我未见过春、秋、冬三季的运河风光,我只知道夏天的运河也很美。从桥上俯瞰运河,河面金光点点,河水从脚下缓缓流过,满载货物的船只徐徐而去。岸边依水而傍的杨柳,联袂成荫,偶有微风拂过便婆娑起舞。柳枝上栖着几只眷恋而憩的白鹭鸟,远远望去,似是一副长长的水墨画卷。与近处景致不同的是桥远处那林立的高楼,一派繁华景象,反衬得运河更加宁静悠远。

桥的西岸,现在是复合型历史街区,一侧是近代工业厂房,另一侧是传统商业店铺,大多被租下开成了茶楼和咖啡馆,临河而坐,浅酌香茗,沉浸书香,倒是极妙的享受。附近保留了大量民居建筑,有沿河的埠头、庭院式的民居、民国时期的里弄,还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易“公房”、八十年代的“筒子楼”等近现代建筑的缩影,它们和运河在一起,倒是有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周围还零星分布了刀剪剑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伞博物馆、扇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这些都为运河增添了厚重的历史韵味和迷人的艺术气息。

再次漫步在运河边,惊讶地发现运河早已和两岸百姓融为一体。年迈的阿公阿婆,约伴端来小凳,悠坐在河畔,摇着蒲扇,抱着收音机,咿咿呀呀地哼着越剧。三三两两的小贩蹲在树荫下,摆弄着自制的手工艺品,叫卖着新鲜采摘来的莲蓬。调皮的孩童在巷子里相互追逐嬉闹。守店的伙计,一遍又一遍擦拭着玻璃,等待着顾客临门。这熟悉的街巷、熟悉的河水、熟悉的乡音,伴随着他们每一天的日子。

除岸上观光,岸边还有游船和水上巴士供游客畅游。对于第一次来观运河的我,也打算乘着船在这千年河道上走上一回。想当年,大运河的河道里,舳舻千里,帆樯林立,从晨光熹微到夕阳落日,运河漕运,一年四季都是一曲激越的歌,一幅动人的画。千年之后,运河又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新的生活。无论是繁华似锦,还是平静从容,这些词都被运河演绎得淋漓尽致。

繁忙奔波了数千年,看过了太多的世事沧桑,相比荣耀和赞美,我想运河此刻更需要的是安静和沉淀,就像现在我静静地观赏着它,它潺潺地流淌……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