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幻象
作者:李小马 时间:2019-05-09 19:46:28 我要投稿!
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曰:“吾与点也”。
孔子游说失败,回到鲁国。他用尽了全部的心力去寻求某种“礼”的秩序,回到周公“制礼作乐”的年代。然而时过境迁,礼崩乐坏,诸侯雄霸天下。孔子终“困于陈蔡之间”,落魄得犹如丧家之犬。
孔子死后,他的思想通过弟子广为流传。人们祭奠他,膜拜他,将儒学奉为至上之道,历朝历代的君王弘扬他,盛赞他为“圣贤”,把他的理念定为官学,让他的经典为读书人所用。直到现在,全中国的人仍十分敬重孔子,建起各种各样的孔子庙,烧起大大小小的香炉,塑起他的雕像,把他的言论列为测试必考篇目。老人们在孔子庙里虔诚跪拜,默念着“愿孔夫子保佑子孙前程似锦”;少年们在纸上慷慨写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生前从没有享受过如此待遇,他万万没有想到,他所寻求的“礼”,终于为人所用,且用途之广,实在叹为观止。孔子若随弟子来到现代,定是大呼“天下之太平”。
那只是我的想象。正如孔子追忆周公时的想象。
历朝历代的君王实现了他的霸业,巩固了他的专制和集权,用极具权威的学术力量钳制了自由之思想;读书人怀揣着“入世”之心,争先恐后地从意气风发的青年追逐到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为了荣耀、功名、俸禄、家室,陷入官场的跌宕之争。直到现在,全中国的人仍在利用孔子,用镶嵌着金碧辉煌“孔夫子”的亭台楼阁吸收源源不断的门票费;用华美的服饰筑造祭典仪式,以发展旅游业。老人们以为孔子是文殊菩萨,认为那是仕途的标志;少年们的思想是颇为单纯的:只要背出了孔子名言,默写可以拿满分,作文可以拿高分。孔夫子何许人?丧家老狗,迂腐之辈也。
孔子听完曾点的描述,喟然而叹。那是如此一番图景呵!穿着春装,祭坛乘凉,沂水沐浴,伴着夕阳,踏着歌谣,享受自然赐予之物,享受人间的友谊与和美……此景即为太平。
可是千年过去了,华夏大地上霎时间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他一下子来到了一个躁动不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的思想还是金科玉律,至上宝典。人们奔走呼号“法治社会”,“和谐家园”,仍然努力营造 “天下归心”的秩序。可是物质在膨胀,思想在衰竭,财富占据了肉体,私欲占据了心灵。“礼”成为了一个幌子。
人与人、人与社会最基本的契约和规则都会被轻易地打破,地方官可以随意地违法乱纪,不顾伦理道德,奢侈荒淫;企业家可以排放废气,砍掉一座山,劈开一条河;市井百姓可以为了停车大打出手,甚至将婴儿重摔在地,何来“礼”之秩序!何来“礼”之世界!这还是曾经那片土地吗?
“礼”成为了幻象。
尊重,伦理,秩序……利益的争夺被包装上了好看的“礼”服,而最本真的东西则被随意地弃置。
真实的“礼”究竟在何方?当子路放言三年就能治理好一个闹饥荒的国家,公西华畅想安居宗庙从事司仪时,曾皙缓缓放下古琴,道出了真言。没有假、大、空,没有连篇的承诺和誓言。
窗外满是千奇百怪的高楼,在烈日下焙烤着。楼宇之间,似乎模模糊糊盖着一层东西。气象新闻正在解释臭氧是如何在高温下由氮氧化物“发酵”生成的,是如何对呼吸道产生危害的。我根本不想听到这些东西,就姑且关了电视,坐着发呆。
多渴望追随曾点与孔子,换上便服,约上三五知己,即刻启程,在沂水之滨,吟诗作乐……
只是,沂水也不再是曾经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