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昆曲作文1200字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2-04-06 10:12:51 我要投稿!
江南的小雨轻柔地洒下......
捻着伞栖漫步过青石板铺就的雨巷,雨润湿了我三秋的情怀。巷外石桥下的乌篷船已早早的点起了灯火,远远的雾霭,柔柔的水波,昏黄的渔火,映照出江南小雨的绵长.....
走过小巷的转角,一曲悠扬的笛声传来。循着笛声,我走进一座旧式风格的园子。两旁的木门上斑驳着淡淡的朱红,像一卷古老的书籍。踏进门栏,依稀看到戏台上一个婀娜的身影,昏暗的灯光把她的剪影投在舞台后的雕花板上,似一只灵蝶缓缓颤动着轻盈的双翅,翩然跃动。走近戏台,只见她兰花指,细碎步,蛾眉微蹙,眼波传情,唱念做打间,古人精致典雅之美,穿过六百年时光,重新呈现在我的面前。
是的,耳边的这婉转的戏曲,正是六百年前盛传于中国的昆曲。当欧洲文艺复兴的曙光照亮中世纪的黑暗时,当莎士比亚的剧作惊艳了整个欧洲时,在遥远的东方,也有这样毫不逊色的戏曲,伴着三弦曲笛,在江南的雨巷缓缓氤氲开来,并在接下来的两百年时间,让整个中国听得痴了。昆曲诞生于江南昆山脚下,自园林深处传出,风雅了人世间的凡尘琐俗,成为不朽的经典。
昆曲离不了一个“情”字。一咏三叹的水磨调,低回婉转,最似自闺阁深处传来,要觅一段锦屏的春愁婉转。那《牡丹亭》中的一往情深,讲述着“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传奇;那华清池畔,马嵬坡前,唐皇玉环山盟海誓,却只留下“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的生死永诀;那秦淮河边,一段南朝旧事,家国恨儿女情,化作李香君的扇上桃花......
而最隽永的“情”,总归是要慢慢来倾诉的。曲园里,空气中弥漫绵长的水磨腔滑入我的耳中:“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连,是答儿寻了遍.....”。一声声顿挫,咏叹;一个个转身,眼神,昆曲打磨了几百年,却永无止境,每一处古老的长调同时也是簇新。我忽然觉得昆曲是时间的艺术,在漫长的时间里精益求精,从词曲到表演,真正是水磨的经典。而为了成就这高山流水,阳春白雪之音,歌者和聆听者都需沉下心,去感受去演绎,直至人与曲如同墨浸入水中,溶为一体,难舍难分。
放眼戏台上,水袖翻舞,甩出万千气象,霎时飞向高空,转瞬笔直落下,干脆利落收于掌中。甩动起来是那么似水如波,婉转清美,眼波流转中写意传神之美活色生香。水袖圆场,西皮二黄,只要声韵乍起,便托举出民族艺术的山高水长。但在她多情的眼中,还隐隐透着一股忧伤,昏暗的观众台上,只零星坐着几位聆听者,他们大多是当地的老人,把昆曲当作修身养性的消遣,奚落的掌声洒落在空空的大堂内,回荡着,晕染出一层深似一层的孤寂.....一曲毕,她轻跃下戏台,只身坐在雕花木窗前,望向窗外一隅,黑色的天空偶有星星点缀,剩下的,还是黑。
当年士大夫闲适的生活态度,为昆曲注入了新的生命,赋予了她舒缓的节奏,曼妙的意境,而如今人们总感叹生活匆匆,时光不等人,任自己如无根的萍在时间的长河中漂浮,无暇有这份心境享受昆曲的细水流长之美,昆曲六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时间的厚度,是否会因此走向没落?
走出戏院园,一湾镰刀似的月,被纤柔的云丝们簇拥上了一碧的遥天,冉冉行来,冷冷地照着江南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