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故乡?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2-04-06 16:40:06 我要投稿!
我是一个乡村与城市的混合体。在乡村,我生活了八年;在城市,我生活了九年。对乡村,我没有太多印象;对城市,我也不甚了解。
我问自己,我属于哪里?我的故乡是乡村还是城市?
从法律上讲,户口本上的住址就是我的故乡。
可是在城市生活了九年的我,又怎能完全否认与城市的联系呢?
我喜欢这座城市——繁华、时尚与浓浓的人文关怀并存的重庆。
每当夜幕降临,城市的色彩反而比白天更加明艳。红的、黄的,跳动的、静止的、星星点点,一齐坠入平静的河流。想必爱迪生先生在发明电灯时,也未曾想到灯会带来如此震撼的视觉效果。我也未曾想到,乡村里漆黑的夜晚竟被城市的灯光渲染得如此多彩。不眠的灯光,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的同时,也彰显着重庆的繁华。
谁曾想,几年前还是中国西部一个不起眼的城市的重庆,现在已成为人尽皆知的时尚之都。"现实版的千与千寻"、轻轨穿墙而过、楼顶停车场……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犹记得几年前去三峡博物馆时,馆内的游客寥寥可数。而今年,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我再次去三峡博物馆时,见到馆外已排起了长队。那一刻,作为一个重庆市市民,我为它的发展感到骄傲!
在这九年时间里,我收获了满满的人文关怀。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晚上,一个陌生的老奶奶为我撑起一把温暖的大伞;刚转学来的我因回家迷路被路边餐馆的阿姨收留,直到妈妈把我接走;学校的清洁阿姨总是向我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像我是她的女儿;老师总是鼓励我,帮助我建立自信;同学们分享食物总是想到我,也绝不吝啬他们的学识为我解惑……一个个人,一个个善意的举动,让我感到自己是这座城市的一份子。
可是,无论怎样,我都不属于城市。
户口簿上明白的写着我的故乡的名字,是重庆周边的一个小县城。
我不熟悉那里。
爸爸妈妈不住在那里,抚养我长大的爷爷奶奶已经离世,除了清明,一家人都想不起回去。老家的村边有没有一条河?那里的土地都有什么出产?村小的老师姓什么?想起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事情,似乎是很久很久以前的生活,生活在那里的似乎是另一个我。
父母那一代人迫于生计,离开了乡村,来到了城市,但他们的身份并不被城市人认可。他们是异乡人,是"客人";他们是勇敢的一代,也是迷惘的一代。在城里,他们受尽了背井离乡之苦。庆幸的是,他们终于在城里站稳脚跟,把我和姐姐接来,开始了一家人在城里的生活。离开它时我8岁。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此时此刻,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中秋晚会。当我听到郭兰英老师演唱《我的祖国》时,“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的心被什么触动了一下,我故乡的那条河呢?它也那么宽、那么香吗?为什么我感觉故乡好像没有河呢?是因为我没有在河中畅泳过?没有在河边洗过衣裳?没有拾起鹅卵石打过水漂?
忘记那条河,我其实是忘记了乡愁。
对于我来说,乡愁,它只存在于古人的吟咏中。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思归;是"何处吟馀忽惆怅,春桥原野似无香"的怅然;更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踯躅。城市是我物质生活上的故乡,而我心灵的故乡,又在何处?
有人说:"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让我沉思良久。
父母的选择让我面临这样的人生窘境,我就只能过这种两头不着落的生活吗?仔细想来,父母那一代迫切地想要实现人生价值,想要去外面的世界,才有了今天相对满足的物质生活,我也应该像他们一样,不要甘愿停留在原地,被这一方天地囿住,不想抵达远方。我提出想要去外地上大学,以后在外地找个工作时,父亲坚决反对,而母亲沉默了,露出担忧的神色。他们为我设计好了美好的未来,现在却遭到了我的"背叛"。所以,我再不敢说出这个想法,但它从未消失。有的人坚守住在原点,却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人们的赞誉。有的人不能停下前行的脚步,寻找到远方的风景。青年可以有如此多种选择,未来我在我的手里!"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奔赴远方也许会前程似锦;坚守原点却不代表碌碌无为。只要能活出精彩,何必纠结近处远方?
人为什么不能同时拥有两个故乡呢?一个用来生活,一个用来怀念。也许不仅仅两个故乡,在奔赴未来的途中,还会有第三个、第四个故乡-------我们可以把每一个驻足地都当成故乡,去铭记,去守护,只要记住自己的来处,不忘自己的初心,在故乡、他乡中自如切换,感受不同的风景,收获精彩的人生。
我期待这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