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化作文800字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8-01-28 19:32:57 我要投稿!
【第1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离改革开放已经61周年了,家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明显最容易发现,最容易想到的是:“坑洼不平的路平了在,窄窄的桥变宽了,狭长的路变宽了,河也宽了,有路灯了,车多了,有电脑电视了,有空调冰箱了……”接下来我写的几个变化一定会让你大跌眼镜,并越来越有兴趣往下读。
河水
这时你一定要问了,河水有什么,宽了,大了。No,no,no(不,不,不)我要说的虽不是什么喜事,却能让人引以为戒,我要说的是水变得浑浊了。听老爷爷说,以前小时候家乡的水舀一碗水就可以喝了,后来只能洗洗脸洗洗脚了,而到了奶奶那个年代只可以洗衣服,洗裤子了,最多也就能洗洗手,而现在……
我来到小河旁有几家人正在刮鱼鳞,还有的在洗脱把,我想这儿的水也算是好的吧,想想城中河……
家乡的变化——河水变脏。
关于河水还有一些变化,和尚的小船越来越少,有的常年不行驶,这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人们越来越懒,不愿出来打渔。
2, 怕河里的水有病毒(哼,还不是垃圾害的)
3, 水面上危险。
4, ……
家乡变化——河水变脏。
厕所
看到这个不雅的词汇,你一定在偷笑:“厕所,厕所有什么变化呢? ”当然,这个变化还真有些屌丝。
以前家乡用的都是没茅坑,简单来说就是挖一个大坑,看上去很危险——现在还有很多人家是这样,后来稍微有一些先进一点痰盂,到现在家乡也很少有马桶
家乡变化——厕所设备变好
门槛
有些人会问:“门槛,门槛是什么?”也有人问:“门槛,门槛有什么?”
我刚看到门槛,惊奇地对奶奶说:“奶奶,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于是奶奶告诉我,这是防洪涝的,但后来车多了,为了让车子更方便地进入,许多门槛槛都被拆了。
家乡变化——车多了,门槛没了。
娱乐
这时你会想:“娱乐,以前没有娱乐吗?不玩吗?没有玩具吗?作业多吗?”
No,no,no,都不是,以前的娱乐可比现在的有趣多了,我看着爷爷小时候的照片,羡慕死他了,这时你会说了:“没有遥控车,没有游戏机有什么好羡慕的?”呵呵,他玩的比这些有趣多了,他的伙伴是大自然,他时时寻蝉蜕,时时捉西瓜虫,时时爬树……哈哈,羡慕嫉妒恨了吧!
家乡变化——娱乐
家乡有许多变化,而并非每一样都是好的,家乡变化?家乡变化!
【第2篇】
近年来,在祖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之时,我们的家乡也发生了种种巨大的变化。
首先从住房说起吧。以前在小榄镇,看到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破破烂烂、东倒西歪的泥屋、瓦屋。你说,在里面挨挨挤挤住了几代人,雨天时还会漏水,怎么住呢?想要找点好的住房啊,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不过现在可就截然不同了。现在一进入小榄镇,看到的是一座座顶天立地的高楼大厦;古老的泥瓦屋也不见了,映眼的是漂亮又干净的水泥小别墅。甚至有条件更好的还去外地买豪华的洋房去了。人们有了固定的职业,收入好了,住房的条件也更好了。家用电器也是不少的。像冰箱、洗衣机、电脑、空调等,现在在家乡里可真是数不胜数了。电视机就是人们必备的电器,几乎家家都有一台。说起电视,我又想起了爷爷奶奶说的那种黑白电视。以前的电视都是黑白的,很不清晰,而且经常都会出现“雪花”和“木纹”,看起来特别扎眼睛。现在就不同了。现在的电视各种各样,有液晶的、壁挂的、超薄的,而且还是彩色的,特别清晰。还配有遥控器,调起频道来特别方便。在家里轻轻一按,就可以了解到天下事,浏览各地的大好河山。这可真是电视的重大变化啊!
人们的衣着变化也很大。以前的衣服裤子,不是黑色的,就是棕色的;不是棕色的,就是灰色的。颜色特别深沉,看上去,让人的心情也特别不好。可现在呢,衣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红橙黄绿青蓝紫,要什么颜色有什么颜色。而且还有了运动服、西服、休闲服……既时尚又漂亮。放眼望去,让人感到特别顺眼。这就像人们说的——赶上时代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这方面的变化可就大了。在以前,人们都是粗茶淡饭,饥一顿饱一顿。很多人们一年都吃不上一顿肉,吃的是咸菜、稀饭、干番薯……要是现在让我们吃,我们就是舔舔也不愿意。以前的孩子也没有什么“胖子”、“高人”,他们个个都是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的啊!看着就让人心酸。如今,每餐都是大鱼大肉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应有尽有。还有什么比萨、炸鸡腿……要是在以前,可是连想都不用想了。小胖子也多了。不过可不要挑食呀!而且,人们煮饭也不是用那种炉火坑了,取之以待的是煤气、电饭煲、微波炉、电磁炉等干净又卫生的厨房用具,做起饭来香喷喷的,可好吃啦!
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的衣食住行和以前可真是天渊之别。现在人人都丰衣足食了,很多以前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已经变成现实了。看到人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听到经济建设又向前迈进一步的消息,我不禁感叹到:我们的家乡在变化,祖国在腾飞!
【第3篇】
妈妈带我到美国去学习。短短一年之后,再回到厦大,我就觉得厦门又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家边上施工了许久的钟鼓山隧道终于开通了,还设计了洞内立交;成功大道建好了,到机场快捷了许多;演武路和大学路也都翻新了,变得十分宽阔。厦门的交通网络越来越完善了。
一个星期天的傍晚,上完国画课,爸爸特意带我坐了一趟BRT,让我体会一下厦门发达的交通系统。BRT是一种在高架桥上走的快速公交,不堵车,没有红绿灯,跟轻轨差不多。我们乘着BRT的公交连接线来到起点站,这种连接线挺便宜的,刷卡3毛钱就可以坐一趟。
上了BRT后,我和爸爸就聊了起来。爸爸告诉我说,大约30年前他上大学的时候,厦门的公交还很落后,只有三条公交线路。每次回山区老家,因为早班公交车开得晚,他凌晨四点钟就该起床赶路了。爸爸打着哈欠、揉着眼睛、披星戴月地走一个多小时,赶到长途汽车站,去乘每天唯一一趟回他山区小县城的长途汽车。那辆四处漏风的上了年纪的车都快没力气了,上陡坡的时候都总要下来几个人,嘿吼嘿吼地喊着号子在车后推着,助这“老爷车”一臂之力,它才能慢慢地爬上山顶。那时的公路可没有现在的平直,是坑坑洼洼的环山沙土路,车绕着山转圈圈,总会把人弄得晕乎乎的。要是在冬天,吹进车里的寒风会让人冷得直打哆嗦,脚冻得受不了,大家在车上疯狂地跺脚,就像跳踢踏舞一样。短短170多公里的山路一走就几乎是一整天,爷爷、奶奶在车站等候爸爸的时候早已是暮色四合了。
我听着听着,觉得现在的交通要比以前发达多了。BRT上的公交车准点、快捷,仿佛是被程序控制的。每当车稳稳地停在站点时,人人都会有序地上下公交车,一点儿都不会出现拥挤的情况。坐在车里,我将厦门的风光尽收眼底,慢慢观赏。BRT高架桥就像一条建设者们舞动的长龙,那一座座桥墩不就是建设者们手中的舞龙杆吗?夜晚,BRT高架桥上的彩灯全都亮了起来,这条长龙就更加光彩熠熠了。高架桥下车水马龙,整个厦门城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当然,快捷交通不仅仅体现在BRT上。30年前,连接厦门岛的只有一座窄窄的高集海堤,现在不仅有了和海堤并肩的厦门大桥,还建起了又宽又长的集美大桥、雄伟壮观的海沧大桥、横跨浔江港的杏林大桥和即将完工的翔安海底隧道,进出厦门岛更加自由、便捷了。
30年前的公交车没有现在的好,30年前的楼也没有现在的高。十几年后,我们就会成为海西建设的主力军了,那时的厦门一定会在我们的手中建设得更美、更好!
【第4篇】
“爸!叔叔要从台湾回来啦,叔叔要从台湾回来啦!在电话中爸爸激动的对爷爷说着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原来叔公在年轻时就去了台湾,这次是他离家这么久第一次回来。“那我可得当好小导游,带叔公到安海参观参观呀!”我自信地对爷爷说。“确实得好好介绍,安海和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叔公肯定都不认识咯!”爷爷感慨地说道。
“石埕街,三里长,连到五里桥;白塔啊,点灯喽,出状元……哥,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兄弟两个总是喜欢在夏天的时候,摇着蒲扇听爷爷讲三里街的故事,你还记得吗。”叔公小声的念起童谣,听着那陌生又熟悉的童谣,叔公和爷爷仿佛想起那蓬勃少年的记忆。“在我的印象里,这里以前全是土坯墙、石板房,通往学校的道路崎岖不平,坑坑洼洼,如果遇下雨天,简直泥泞不堪。凹凸不平的狭窄土路,走在上面上下颠簸,溅满泥土……”,那时古街街道很小,人多,垃圾也多,纵横交错的各种电线交织在一起,如同一张巨大的网,网住了古街的文明与未来。叔公为了生计只能和家里人告别,乘船前往异地打拼。
我们带着叔公到新改造的安平桥景区和三里街。三里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闽南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走在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上,叔公不禁感慨:“六十载光阴缓缓流过,安海真的变化太大了。”“叔公,叔公我来给您介绍一下,经过政府几年的规划改造,以桥为中心,建成了一个美丽又独特的生态公园,成了国家著名的旅游景点,公园附近一座座小而精致的别墅拔地而起,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安平公园举办了一次次的文化盛宴,使安海的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地得以传承。元宵节,趣味灯谜、特色花灯吸引众人;端午节,水上捉鸭、嗦啰嗹活动热闹非凡。更值得一提的是安海独特的民俗节活动还上中央电视台,可谓是名扬四海。现在的五里桥公园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理想去处。早晨,大妈、大爷在那里晨练;晚上,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这里悠闲散步。这个神奇之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连外国友人也不辞万里赶来一饱眼福,来享受这如世外桃源般的风景。叔公,我相信下回您回来安海又会变得更繁荣的”
“家乡安海的变化,其实是晋江进步的缩影,也是祖国腾飞的表现,弟啊,你也该回来了,下次回来就不要走了。”爷爷搭着叔公肩上的手明显的又紧了。
【第5篇】
“阳春百鸟鸣声醉,炎夏丛林暑气消。金秋古杏枫林艳,冬月梯田白雪研。”如画卷般的家乡,随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
听爷爷奶奶说,他们那个时代与如今有着天壤之别,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人们的生活比较贫困,一直靠山为生的家乡百姓,常年吃着红薯做成的红薯米或者野菜,早上煮一锅红薯米粥,就着野菜吃一天,这就是一大家子人吃的主粮。一到夏天,红薯米因为没条件储存就长虫子,他们就吃着带虫子的红薯米,饥一顿饱一顿,艰难度日。肉是很稀有的食物,一般只有逢年过节时才吃的上,还不能随心所欲地吃,只够解解馋。人们肚里的油水少的可怜,常常饿得“咕咕”叫。
人们的住房条件也很差,家家户户都是住着低矮的泥瓦房,一到台风天,房子就遭殃,屋顶上的瓦片就会被台风“一扫而光”,更大的台风还会撕裂屋顶,推倒泥墙,日子在担惊受怕中度过。穿的都是做工粗糙的粗布衣裳,尽管如此,爷爷奶奶他们依然十分珍惜,不舍丢弃,“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听奶奶对那时生活的感慨,让我领悟到了人们的生活是那么的困顿窘迫,也理解了爷爷奶奶那一辈人为何如此的勤俭节约。
改革开放以后,祖国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丰衣足食,生活质量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我的家乡也不例外。
错落有致的洋楼别墅,替代了曾经破败低矮的泥瓦房,水泥铺设的村中小路四通八达,道路两旁花草成片,绿树成阴。有线电视早已进入千家万户,人们穿起各种高档面料制成的新衣,样式新颖的皮鞋,使人显得春光满面,精神焕发。每次我回乡漫步在村中的小道上,望见远处的青山,朦朦胧胧,郁郁葱葱,近处大片硕果累累的果园,他们昂首挺胸,生机勃勃,村内的别墅一幢装修得比一幢豪华,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电脑、空调等家用电器一样都不少地进入百姓家。门口都有序停着小轿车摩托车,干净整洁,到处一派好景象,村外平坦笔直的柏油大道,直通镇上市外,当夜晚来临,路灯便放出光芒,照亮人们前行的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家乡人从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大鱼大肉还讲究营养搭配,从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老三件到现在洋房,小轿车、钞票的新三件,见证着祖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