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逝香未远

“先生!”

“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卷隽永。他们的背影,我们民族的正面。”

在语文老师要求集体选书时。书脊侧两个坚硬的字立马入了我的眼,被我一眼相中。先生,几千年的敬语,冬烘过,秋杀过。脑中立马浮现的是鲁迅幼时学堂中的寿镜吾老先生,手握戒尺,一身灰色长衫,严肃又亲切。此书所含十位最富盛名的近现代教育家为主角: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与编写组所见略同,再多的称呼都不及“先生”二字大气可以俯身可以仰望。

“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而先生又为百年教育之魂魄。”

《先生》这书实在是爱不释手,不同于各种情感心里绵密的小说,不用于抗辞慷慨的社会评论。一次次的翻阅,仿佛先生的声音浮现在耳畔。先生的教诲提壶灌顶,先生所为又十分钦佩,我常想,既此生不与先生相见,我便是那与先生们隔代不相逢的学生。先生可不要嫌弃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先生不唯指教人知识让人考试不挂科、勇夺A的人,更指言传身教以处世立身之道的人。如北大的第六任校长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教授治校”。仅为中学毕业却因发表过《究元决疑论》的梁漱溟、作家莎菲、李四光、徐悲鸿等,皆由蔡元培聘教而来,而后,他们的影响力波及全国回荡至今,如浮沉漂荡在海面上的一盏盏明灯,引领全国学生爱国、研学、改造社会的先生。

同期师承张伯苓的清华梅贻琦校长与西南联大名师精诚团结,一时大师如仙家会友般。身为“寡言君子”,他不说假话,不说虚伪的话,不恭维人,处在中国社会,这是十分不容易的一件事。他提出了著名的“从游论”;“辛苦无罪”四字背后是让人震撼的坚毅果敢。
许许多多的先生,虽然各持己见,所站的理论立场不同,但他们身上都有“大”,心怀“大”,是一种姿态、一种态度。“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先生们兼容并包,求同存异富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先生逝世多年,仍有后人愿意详叙其妻,将其记忆也是一番幸事。《先生》试图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和人文风貌,先生们的音容笑貌,已经影响着一代一代人,应将代代传承历史是富有难以揣测的规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读《先生》,读民国的历史,似乎也在研究我们自己。

“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先生的事迹影响至今,梅香飘至今,如今也有些人寻着这抹香气,不断前行。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