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忧乐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而他本人,无疑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者中的最高代表人物之一。

【一】

首先,不得不指出的是,范仲淹的思想价值观很大一部分是受《四书》《五经》这类儒学经典的影响,他认为这些书是传治国治人之道,是学习的根本,他的“忧乐观”不难从《孟子》中找出来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应该便是范仲淹所说的“古仁人之心”吧。他一生的所作所为无疑都在很好地诠释这两句话,这点我在下面还会提到。

其实,早在他任教于应天府书院时,就大力宣传要重兴儒学。因为要知道,自魏晋隋唐以来,佛学兴起迅速,导致儒学一度衰微。而他的推广无疑使儒学再一次走向兴盛的大道。同时,范仲淹还认为科举的重点不应放在诗赋,而应放在策论上。这样,才能选拔出真正有发展眼光的人才。

【二】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之一,孔子曾称赞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而范仲淹也被当时的人称作颜回转世,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他自己亦作诗说:“瓢思颜子心还乐。”

早在少年时期,范仲淹就立志努力学习,将来为民服务。他的父亲早早去世,家徒四壁,但在继父的指导下,他发奋苦读,曾在应天书院学习,又在醴泉寺借读多年,划粥割齑,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一举考中进士,同榜的还有他的好友滕子京。

尽管仕途坎坷,但他的直言不讳还是给朝廷里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有了后来的三起三落。

接着,他与夏竦、韩琦等人一起远赴西北战场,处理与西夏的事务。著名的两首词《渔家傲·秋思》和《苏幕遮·怀旧》都是此时完成的,从中也不难看出范仲淹报国难酬的状态,却又充满了优美苍凉的情感。

【三】

在范仲淹一生的政治举措中,最著名的要数庆历新政了,这是他“忧”的具体表现之一。《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抱着这样的目的,在仁宗的支持下,他列出十条具体改革方案。他力图除去那些腐败无能的官员的官职,让那些有能力的人获得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无疑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又因得到部分官员的支持,所以后来被吕夷简、夏竦等一系列的人称作“结朋党”,即私下勾结、拉帮结派。这话从这些被贬官的人的角度来看好像是说得通的。最后,范仲淹再次被贬官到饶州,庆历新政也随之了结。

政治改革的失败,却并不能动摇范仲淹报国的心。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作伴。欧阳修、尹洙、余靖等人都是与他志同道合的人,在政治上和范仲淹很合得来,却一起被称作朋党。这群人作风大胆,敢于创新,相继被贬官后也仍旧全心全意地为民服务,深受百姓爱戴。

【四】

岳阳楼耸立在洞庭湖畔,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在庆历四年到庆历五年这段时间里,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被贬后重修了岳阳楼。诗画都有了,但还少篇文章来记录这件事,便把《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的《求记书》一同寄给范仲淹,请求他为此作文

在经历庆历新政的失败、官场斗争及边疆战争后,其身体和心情都处于一个十分糟糕的境界。而看到这美丽的图画,想象着洞庭湖的美景,他便在花洲书院里一气呵成这篇文章。全文骈散议论结合,将自己这种忧国、忧君、忧民的情感融入于景之中, 读来颇有气势。他以忧作为自己奋斗的动力,以乐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可以说,《岳阳楼记》为他的政治生涯做了一个简单却恰当的总结。(很巧的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作于同一年,以写“乐”为主,但其本质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五】

我认为,现代社会(尤其是大城市里)较为流行的享乐主义是和忧乐文化大相径庭的,它更不应该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忧”应是作为一种前行的动力,驱使着人们向前,也促使着国家发展,其作用不容小觑。尤其是像中国这种有着艰苦朴素传统美德的国家,更不应该把“享乐”放在第一位。我们可以享受生活,但不应该成为腐朽的享乐主义的推广人。

当然,如果一味地忧,最终很可能进入一个消极的境界。把握好“忧”和“乐”两者的度是很重要的。

范仲淹一生坎坷,却在临终前终于有了一丝乐。西湖的闲情,富春江的缥碧,洞庭湖的浩荡,都成为他笔下最好的写作素材,是他抒发情感的地方。

五月的风,吹过江南的大地,但他却他与世长辞了。不过,他“先忧后乐”的思想,却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