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之下的识见
作者:李爱兜 时间:2019-04-16 10:47:35 我要投稿!
古人云:逆境顺境看襟度,群行群止看识见。以我愚见,逆境之下,方显真知灼见。
早在一千八百年前,便有《七观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识见,似乎已成为评判人能力的尺度。可这两字背后,究竟有什么含意?
识见不同于见识,行侠江湖之人或有见识,但非通习坟典之人必不得有识见。识见者,简单来说,除对世故人情的深入洞察外,是非的判断,取舍的选择,亦在其列。
荆州既失,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而孔明挽狂澜于既倒,开诚心,布公道。身体力行,善无微而不赏,以身作则,恶无纤而不罚,如此数年,终使邦域之内而无怨者。
孔明的远见,尽显于此。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鞠躬尽瘁,笃志躬行。我们虽生在太平盛世,却缺少了一份对时代潮流的高瞻远瞩。这逆境下的智慧,仍值用得一生追寻。
在一封给落难好友的书信中,太史公写道:“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可是,面对双眼浑浊的老迈君主,他依旧选择了以腐刑换取生命的延续。这是多么悲痛的选择啊!我常常梦见,在一个阴风呼啸的夜晚,蓬头垢面的太史公靠坐于牢房一角。而在那灯火的源头处,刑具摇曳的铿锵声仿若银器的碎裂。行刑时痛极、辱极的哀嚎千年不散,凝成一根锋利的针,狠狠扎在我的心上。
朦胧间,我看见太史公憔悴的身影:“为什么不从容赴死呢?”我问。 “如是,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怯夫若慕义,亦不避死节。”呜呼!太史公所以苟活者,盖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隐退而著千古之书。
太史公此番取舍,可谓壮哉!刑余之后,伴随着一声声冷嘲热讽,《史记》终成。这部鸿篇巨著已流传至今,那么,这勘破生死的选择呢?
毫无疑问,即便时至今日,这份选择中所蕴涵的智慧也应为人传颂。而太史公,孔明等对人生价值的见解正是我们最缺乏,最需要的。我们常常为身边的琐屑小事而困扰,因偶遇的微不足道的困难而退缩。这般软弱的作为,这般短浅的识见,若不竭尽所能地去改变,我们又有何面目去见先代圣贤。不错,人生旅途的坎坷实非人力所能预料,但当困难来临时,我们若能真正理解自己人生的目标和存活于世的价值,并且锲而不舍的去实现它。那么,再多的变数又何足为虑!
逆境之下识见方显,古今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