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德阳潮扇
作者:李小马 时间:2019-04-19 12:39:14 我要投稿!
【非遗传承:德阳潮扇】
2018年10月22日下午,我站在“德阳潮扇陈列室”前,被陈列室里精美的德阳潮扇吸引得无法移动脚步,透过扇上细笔勾勒的细致图画,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似乎在眼前展开。一位头发有些花白的老先生戴着眼镜,正站在木质的桌前运笔作画,笔起笔落如行云流水。他看到了我,嘴角和眼角都弯出了亲切的弧度,他停下笔,招手示意我进去。我坐在桌前,仔细聆听老先生讲述德阳潮扇的故事。
德阳潮扇又名“葫芦扇”,“猪腰扇”,除此之外,它还有个别称——“挖耳扇”,这是因为从侧面看弯曲的扇面,好似手掌向内微微合拢的形状,便于兜风,具有使用的合理性,很像大家熟悉的挖耳勺。
老先生说,德阳在扇文化中本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据《德阳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福建仙游县同知包善诚告老还乡,带回五把广东潮州团扇到德阳。后值团扇扇缘滑边,德阳的裱褙铺老板黄辉庭在修他的破损扇子时,融合当地的土扇子“纸壳扇”和潮州团扇的特点,钻研探索,改良制作工艺,形成了以葫芦形和竹丝为结构,配以丝绢画面的独特工艺,制作出了扇形优美,雅致幽隽的新潮扇。德阳商人李宝成目光敏锐,迅速抓住商机,与黄辉庭在德阳东门崇果寺东侧开办了“李宝成潮扇庄”。扇庄开业后,二人又不断探讨,改进工艺,最终形成了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德阳潮扇,并在德阳周边迅速流传开来。1895年6月,清朝一位亲王将德阳潮扇献给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让德阳潮扇名气大增。
近代,潮扇也曾做为国礼,由国画大师张大千、谢趣生分别绘制《青城秋色》、《唐宫鹦戏》、《翠柳画眉》和《剑门山行》赠送美国总统罗斯福,罗斯福称赞其为东方艺术之瑰宝,并将其中两把转赠美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德阳潮扇作为曾进献皇家的贡品、馈赠外国友人的佳品以及出口创汇的主打商品,一时风光无限。
但是德阳潮扇技艺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50年代,德阳有30多家德阳潮扇庄,各潮扇庄公私合营,挂牌成立了“德阳潮扇社”,他的父亲龚寿春任副社长,德阳潮扇鼎盛一时。70年代初,虽然潮扇制作仍旧很火,但因为制扇艺人的水平良莠不齐,数千把德阳潮扇出现了质量问题被商家退回,自此德阳潮扇的制作就开始慢慢萧条了。
说到这里,我看到老先生的眼里浮现出一丝悲伤。老先生叹了口气,继续说着。
德阳潮扇虽小,但制作工艺艰难繁杂,大的工序就有十二道:车扇柄、划竹丝、弯扇框、扎把子、编下线、绕中红、编上线、做围线、裱扇面、剪贴云耳“福”字、画扇面,小的工序近百道。德阳潮扇的轻质机巧全在于扇骨的纤细,五六根一指宽的竹片聚成束,每一片都要均匀剖成约 30 多根竹丝,每根不足毫米,细如发丝。大号扇面用 168 根,中号 156根,小号 144根, 这是定式。如此高的制作要求,需要制扇艺人高度专注,心无旁骛,即使是十分熟练的大师,也要三天才能编好一把,稍有差错,就得全部重来。制作德阳潮扇,除了会做扇子,还得会作画。以前做德阳潮扇都是有生产线路的,每个人各做一部分,扇庄会专门请画师在扇上作画。但如今制扇艺人越来越少,一个人便不得不完成所有工序。扇子一般都是先做好扇架,裱完扇面后再作画,扇面下有竹丝所以并不平整,因此,在扇面上作画对制扇艺人的绘画功底也要求极高。
德阳潮扇除了制作工序的繁琐,选材也是很讲究。扇子的扇骨必须用新鲜的慈竹,画扇面的绢也是产自江浙一带的蚕丝。每年三四月份是做扇子是季节,原本采用的是德阳本土的慈竹,因为受到污染,竹子长了斑,划不起丝,没有韧性,所以制扇艺人都要到宜宾蜀南竹海寻找制作德阳潮扇的优质慈竹。潮扇制作对竹子的要求是:颜色翠绿无斑点,竹节长短合适,无节巴。买几根上好的竹子,便是可以使用一年的原材料。
德阳潮扇制作技术要求高、工序繁琐,而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扇子的需求也大不如从前,所以德阳潮扇制作艺人越来越少,这份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这位给我讲述德阳潮扇的故事的老先生便是德阳潮扇制扇艺人——龚德江,他从小跟随父亲制作潮扇,如今一家都在传承着这项工艺。他在德阳的石刻公园开了这一家德阳潮扇陈列室,用来宣传和展示潮扇文化。他说,刚开始潮扇的销售并不好,生活很艰难,他就靠着画画维持生计。在他小的时候,没人买他的扇子,父亲就骗他说有人要买他的扇子,他高兴地做好后,其实是父亲自己买了去。现在,龚德江又用这一招来对自己的女儿,他会跟女儿说有人订她的扇子,以保持女儿对于这项手艺的信心。他说:“再辛苦我们都不怕,国家重视了,我们这些手艺人就感到自豪了。” 2006年8月,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别具特色的德阳潮扇,由旌阳区文化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向德阳市文化局申报加以保护。于2006年被评定为“德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被四川省文化厅批准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龚德江也被省文化厅指定为德阳潮扇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龚德江先生的坚持终于迎来了回报。
现如今,虽然国家重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确实太少,龚德江先生自己也说:“50岁以下的德阳人很少有人知道德阳潮扇。”一个物件的价值,一方面取决于人们对它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人们对它的投入。现代生活中,扇子的实用性越来越小,且德阳潮扇因制作精细售价已经过千,德阳潮扇销售难以为继。这也是很多传统手工业面临的困境。
直到今天,德阳潮扇已历一百二十余载风云。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德阳潮扇的纯手工制作工艺极其高端的文化艺术品位,正经历着艰难的传承复兴。龚德江说:“要守好传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再来更新发展。我们要用毕生的精力认认真真去进入它的生命。有人在说用什么样的方式灌入生命力,就是我们要用心,做每一件事都要做好。传统文化方面,我愿意把它做好,一点不敢马虎。”龚德江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德阳潮扇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积极宣传与推广潮扇文化,而且传授着这份工艺,尽管门下弟子不多,但他仍坚定不移地为这项传统文化努力着。
1月6日,我又来到石刻公园,找到了德阳潮扇陈列室,看到龚德江先生独自一人正在作画。寒冷的冬风吹下门前银杏树上的树叶,我抬头,望见枝头几片枯黄的树叶在风中瑟瑟发抖却仍倔强地顶着风不坠落,四周一片寂静。突然听见小孩子的欢声笑语,才发现旁边是国画班,有很多小孩子正在执笔认真勾勒。我脑中猛然出现“传承”二字。 一百二十多年来,正是匠人的倾心付出,才造就了德阳潮扇的精美工艺与独特魅力,才让德阳潮扇曾盛极一时并流传至今,才让德阳潮扇有了继续传承下去的价值和意义。德阳潮扇曾经辉煌,如今虽然有些艰难,但是我们更应该好好传承下去:切不可让传承人成为唯一,让坚守成为独守。
那个下午龚德江先生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讲述,不足以说完德阳潮扇的故事。我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有机会来到德阳,我会邀你去石刻公园,我们坐在浓密的树荫下,品一杯清茶,共同聆听德阳潮扇的故事。我相信,你也会被德阳潮扇的魅力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