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文化,不乱扬
作者:李小马 时间:2019-04-22 09:34:11 我要投稿!
它是一本家喻户晓的著作,它是一首精妙绝伦的赞歌,它是一个永不泯灭的神话
—— 题记
《论语》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著作,是中华文化的宝藏,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或许每个中华子孙都能够流利的背诵出一两句,这是值得高兴的。问到将其脱口而出的小朋友,他们是如何做到时,便不约而同的答道“玩游戏的时候知道的呀”“看漫画了解的呀”“看电视剧呀”他们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有一点相同,都是来源于网络。因为现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以论语为主题的电视剧、小说、游戏等。其实以这种方式普及传统文化,让人们追忆经典固然很好,但这途径就一定正确吗?不!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它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最近手机上流行的抖音APP中有许多人们扮演着古人,大力传播着《论语》文化和儒家思想,但网友们并没有看其实质,并没有去关注真正了不起的著作——《论语》。而是在评论区发言道“这衣服真好看,在哪儿买的?”“这小哥哥颜值很高哟!”等一系列与论语没有关系的话语。他们在意的是什么?是令华夏儿女自豪的«论语»吗?不是!是颜值!这是正确的传播方式吗?不!如今的社会也是太“混乱”了,人们所看好的不是精髓,而是外表,弘扬的不是文化内涵,而是华丽的外表。以视频传播文化的方式有用吗?只是传来一片片暗自嘲讽中华文化的舆论罢了。他们有真正去了解文化吗?没有!
除手机外,现在的影视节目也不甘落后。他们为了传播论语文化,将其改版为影视节目。没错,这也是传播文化的途径,同时也是获得收视率的好方法,他们大肆改变«论语»的内容,取其精华,以废话代之,以高颜值带走了论语中所有的本质,《于丹〈论语〉心得》中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问题,于丹教授特意说,这里的小人是“小孩子”的意思,还特意表明是自己的观点。此看法说出后便使社会上又掀起了一场风波---很多大朋友,家长都开玩笑,把小孩子叫为“小人”。有网友评论道“传统文化也是可以改革的,就像中国,只有改革才能使其愈来愈好”。但这样的传统文化能经受住改革吗?一代变,代代变,说不定几十年后《论语》就面目全非,那就不再是文化的瑰宝,而成了娱乐大众的法宝。即使拥有绝世的外貌,其实质也破败不堪。就算灵魂深处依旧是高洁的玛瑙,但又有谁能将其剖开,看其本质。这样的外表--任人删改的《论语》,只会误导一代又一代少年,最终并无人知晓,曾经还有一本意味深长的著作叫《论语》。这样的传播方式有用吗?只是取得收视率的良好途径罢了。
游戏也是当今一种很好的消遣方式。一些网络游戏--王者荣耀深受网友们的喜爱,其中便以历史人物作为主角,以名人名言作为人物台词。不少同学从中了解了许多知识,但他们关注的只不过是角色人物的话语罢了。虽然游戏以回顾历史为主题,与其说以这种方式传播文化,不如说是博得观众眼球的手段。
虽然历史文化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进行传播,但网友们并没有好好利用这资源而是让《论语》文化受到了重创。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一段灿烂的篇章,是具有文学价值及艺术性的,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将其发扬光大,传承这深远的文化。但传播方式却玷污了它--任意改之,随意删除,这是文化传播的好途径吗?这与所谓传销又有何区别?这样做只会使它的名节毁于一旦,千疮百孔。孔子是我们的师祖,更是老师们的楷模,一生3000多名弟子。而《论语》,更是他及弟子一生的写照,这样的经典能随意改变吗?不。
学《论语》,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去了解他的背景、含义和道理。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或查看改编后的含义。它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是不允许有一丝污浊的,它有自己的灵魂,也闪耀着自己的光辉 我们要用正确、切实的方法去发扬它的价值,去追寻它的本质,去探索它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