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谓之根
作者:李小马 时间:2019-04-22 10:53:28 我要投稿!
万物之根,谓之大地。若无大地,树无处长,人无处生。既有人之,便有文化,文化之根,谓之本心。本心何处,处处寻之。
“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尚显稚嫩的嗓音从一户院子里传出。停下脚步,驻足院前。毕竟在车马喧嚣的大都市里已然听不到这种声音了。
一踏进院门,入目的是地上用席子上摊着,杆上用簸箕装满摆着的三七、人参、当归、陈皮,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药材。
阳光正在日头上,叶上的露珠闪烁着,栅栏外有围绕着屋舍半圈的松树,阳光下的它似乎更加挺拔,更加深沉。栅栏里有些长得盛好的向日葵正抬头,那般悠闲宁静的模样。院中有两个分别缩成一团的人影在左右移动着。从这个簸箕慢慢滑到另一个簸箕前。细碎的阳光扑在孩子的脸上,映射着她的眼睛,里面有着熠熠的光点。她的目光注视着那些药材,眼角弯弯,脸上是柔和欣喜的。一双有些苍老且有着老茧的手在簸箕中挑挑拣拣,轻捻起一片三七,手指慢慢捻搓,放在笔下轻嗅,几不可见的轻点了下头,将药转而又放回了簸箕中,轻轻将簸箕里的药材挥散开,将仍蹲在席子前看得入神的小孩子招呼起身走向另一处簸箕。
“爷爷,这个和那个有什么不一样呢?”她指着两种相似的红色的豆子。
“这个是赤小豆,可以做你最爱吃的豆糕,也可以入药散热,而这个是相思子,‘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就是它了,不过它带有毒性且只可用于外用。这要是认错了就是对别人的不负责,所以可千万不要将它们弄混了哦。”爷爷摸摸小孩子的头。
“爷爷,我记住了!”孩子坚定的点点头。
一份好的中药需要的是一份完美的制药过程。中药的制药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只是需要那份静下来的心去做一些繁琐的小事。划分中药的类别,再根据不同的药用价值来进行处理,晒药草是还要防雨、防雾、防吹散,并且要长期盯着它,经常翻动。如若不是有那颗对中药的喜爱之心,恐他们也是忍受不了如此枯燥漫长的草药生活的吧。而他们对中草药的喜爱更可以说是源于他们那份济世救人的情怀吧。炎帝神农氏为"宣药疗疾",救死扶伤,使百姓益寿延年,他跋山涉水,尝遍百草,了解百草之平毒寒温之药性。为民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他几乎嚼、尝过所有植物,"一日遇七十毒"。最终发现了具有攻毒祛病、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炎帝神农氏终因误食断肠草而死。由此可见,中药便是为了人民所创立出来的,更有神农那份舍身忘己的精神。现今还继承中药传承的人,熟记中药药性,学习诊疗之术,因为一心一意想要帮助别人缓解病痛,认真对待草药,因为要对别人的生命负责。这正是中药的传统带给他们的仁爱之心。
总而言之,是那份纯粹,质朴的心灵来促成了他们愿意为枯燥漫长的中药事业耗费他们的毕生时光。这颗纯粹质朴的心,正是人的本善之心,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之永存的“根”吧。
中药的用药之法也有些独特的讲究在里面。《神农本草经》提到“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阴阳二字,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将对立的两种事物加以配合,中和,使之发挥更好的效用。中国上“以和为贵”的思想也有从中药中继承而来的吧。中医讲气血调和,就百病不生,人的生病主要是气血不和,关键在一个“和”字。西洋参性偏凉,枸杞子性偏温,又与黄芪相配合达到调和气血的作用。而药性的阴阳配合所带给我们的又岂止是身体上的康健呢。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和”一字之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也是“和”之一字联系起来的吗?
因此,中药具有代表性也是阴阳配合,以和为贵的思想吧。不止中药如此说法,天地鸿蒙之初也得阴阳配合才可衍生出生灵。中国传统文化如若不以和为贵又怎可传承这上下五千年及至未来更长久的时间呢?而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之永存的“根”。
中药之理总会在那些质朴的心中传承和发展。 “根”在于最初的,本质的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如何不是源于人纯粹质朴的本心,源于以和为贵之心呢。如今,这种心灵仍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
文化之根,谓之本心。本心何处,处处寻之。